付博锐
付博锐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
7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德国总理默茨17日也到访英国。欧洲国家领导人频繁访英,颇有“重启”英欧关系的意味。
但无论是令各方骑虎难下的移民问题和安全问题,还是英国“脱欧”的政治伤疤,抑或是各国民意右转的趋势,都意味着这是双方面对困境被迫合作求变的无奈之举。
英欧站在十字路口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持续深化,跨大西洋关系疏离态势明显。如今的英欧双方,都站在地缘政治战略的十字路口。
美国发动关税战令欧盟出口贸易陷入困境,法德在应对美国经济胁迫上的分歧进一步暴露。法德的战略分歧与美国的战略收缩,使欧洲权力结构出现震荡,欧盟需要英国作为协调者缓和内部矛盾,并拓展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沟通渠道。
对英国而言,“脱欧”时承诺的“全球英国”愿景在现实中遭遇重挫。英国虽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但10%的基准关税对英国出口造成不小的损失,“脱欧”造成的商品流通受阻、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仍不断发酵,英国国内支持重返欧盟统一市场的呼声不断上升。此外,极右翼的英国改革党正蚕食传统政党的选民,工党政府支持率持续下滑。工党上任之初提出的“进步现实主义”政策愿景几乎已成空谈。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急需与欧洲合作改善自身治理困境。
英国谋求未来角色
面对政治现实,英国在意识到欧盟内部利益分歧扩大的情况下,针对法德的不同诉求,在安全、经济等方面采取不同的协调策略,试图最大程度利用政治资源,强化在欧洲政治权力结构中的作用。
首先,在安全领域,英国选择向法国靠拢。7月10日签署的《诺斯伍德宣言》在工党的政治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英法首次明确,任何威胁一国核心利益的对手,都可能面临两国核力量的联合回应。这一机制与今年2月发起的“志愿联盟”援乌机制形成互补。对英国而言,这种针对具体问题的合作既能避免重返欧盟框架,又能实质性参与欧洲安全架构的重建,有望改善自身的战略环境。
其次,在经济领域,英国积极展示对美协调的特殊优势。当欧盟因内部分歧在关税问题上左右为难时,英国则采用“商业交易思维”,在关税谈判中率先取得突破。
工党政府向欧盟暗示,在美国不稳定性逐步增加的情况下,英国是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在一定程度上能成为缓解美国关税压力的渠道。
这一姿态在马克龙访英期间收获了实质回报——法国电力集团宣布向英国萨福克郡的核电项目追加11亿英镑投资。此外,德国也一直强调市场稳定性对经济的重要意义,工党政府的态度也有望获得德国方面的青睐。
三重障碍难以逾越
然而,工党政府对英国未来角色的设想,依然面临三重难以逾越的结构性障碍。
首先,“英美特殊关系”构成第一重制约。尽管《诺斯伍德宣言》意义重大,但英国核武库实际上受美国控制,英国在情报与军事领域也深度依赖美国,这种依附关系意味着任何过度亲欧的举动都可能使英国陷入尴尬境地。若完全摆脱美国的影响,英国的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若完全追随美国,则又必然丧失欧盟的信任。
其二,英欧双方的互信基础仍然薄弱,这在英法就移民问题的合作中已经初露端倪。英国既需要欧盟缓解安全与经济压力,又不愿重回“超国家框架”。这种“既要又要”的立场难以赢得欧盟的真诚合作。
最后,法德对英国的角色认知也存在差异,两国都希望单方面与英国建立包含防务、经济、移民等问题的整体框架,英国看似在与法德的关系中存在广阔的周旋空间,实则很容易成为两国争夺欧盟领导权的棋子。
究其根本,在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虽然工党政府就英欧关系提出了美好愿景,也就未来英国在美欧之间扮演的角色提出了相对具体的战略方向,但如何将法德分歧转化为战略杠杆,将移民危机转化为合作样板,将美国缺位转化为欧洲领导力依然存疑。这些问题将贯穿整个英欧合作的过程,并直接决定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