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广告 寻迹吴泽的时代笔锋
第16版:新民旅游/广告 2025-07-22

寻迹吴泽的时代笔锋

扫二维码看视频

吴泽,笔名哲夫、胡哲夫、宋鱼等,著名历史学家,出版有《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社会简史》《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论自由主义》《康有为与梁启超》《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等著作。吴泽17岁进入上海的大夏大学附中读高中,因时局原因辗转多地,1946年作为历史系教授随大夏大学回迁上海,后来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书写春秋

吴泽1913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父亲早逝,他由祖母和母亲共同抚养,家境贫寒。吴泽7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就读于常州和无锡的新式学堂。

1930年,吴泽考入上海的大夏大学附中读高中。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吴泽与上海学生一起前往南京向国民党当局请愿,要求抗日。春节前夕,吴泽挥笔撰成一副春联:“铁血爆发自由花,头颅铸成平等果”,横批“还我河山”,贴在大门上。在上海读书期间,他开始接触一些进步的教师和同学。由于他们的影响,他陆续知道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等新名词、新知识和新思想。他晚年曾回忆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对这些新知识的了解,可谓十分肤浅,但却为我后来走上进步的道路,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933年9月,吴泽考入北平的中国大学经济系,师从李达、黄松龄、吕振羽、张友渔等大师,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问题。读大学时,他就发表了《一年来国际经济之回顾与展望》《传说中夏代之经济考》等论文,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学毕业的吴泽回到常州老家,与同学一起创办了《抗敌导报》。在创刊号上,他以胡哲夫的笔名发表《从淞沪抗战看中日战争的前途》批评国民党当局,导致被捕入狱。在亲友的营救下出狱后,他辗转镇江、武汉至重庆,先后在复旦大学、朝阳法学院和大夏大学教书。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和《中国历史简编》等著作。

抗战胜利后,吴泽到贵州赤水的大夏大学任教,次年随校回迁上海。1948年,吴泽以宋鱼为笔名出版《论自由主义》一书。他认为,自由主义不仅是思想理论问题,实际上更是尖锐严重的现实政治问题。同年,他还出版了《康有为与梁启超》一书,指出: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任何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运动,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通过社会大变革,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以今鉴古

1949年上海解放后,吴泽担任大夏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长和文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后,他长期担任历史学系主任、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和许多华师大教授一样,吴泽也住在校内,师大一村448号不仅是他的寓所,也是他给学生上课的讲堂。

新中国成立后,吴泽的治学重点逐渐转移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学术体系上来。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联系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先后发表学术论文重评曹操、王仙芝、黄巢、武则天等政治人物以及老子、孔子、杨朱、吴起、王充、王夫之、顾炎武、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等思想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他曾经这样说过:“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个时代对历史的认识,总是以这个时代所能提供的一切知识资源与理论深度为前提的。因此,研究历史的人,应该具有‘由今知古’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从当下的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识见,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是在现实的感召之下而从事历史研究的。”

在新民晚报“夜光杯”的文章中,吴泽谈起过书籍对他的影响,“我在读高中时,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入了迷,至今仍保留深刻的印象。后来读了《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等,引起我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当时农村土地问题和农村经济衰落问题久郁于我内心,使我寝食不安,后来读了李达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特别是上大学时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使我对上述问题有所启悟。当时,学术界掀起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我先后读了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书,这些书引导我走上了从事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道路。”而对于自己的诸多著作,他也有过评价:“写的《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简编》这两部书当时我比较满意,但时过境迁,又不太满意了,我觉得我现在写的《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一书是最满意的。”

文 沈琦华 图 金 晶

周边漫步

上海印染机械厂旧址

地址:金沙江路1325号

上海印染机械厂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有辉煌的生产业绩,厂址内现存厂房两幢,建筑主体为人字木梁结构,属于后工业建筑。上海印染机械厂旧址2015年被公布为普陀区文物保护点,现为长风商标海报收藏馆,馆藏有老商标、电影海报、火花、烟标酒标等藏品30万种,记录了历史长河的生动片段,也是研究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珍贵资料。

天利氮气制品厂旧址

地址:云岭东路345号

天利氮气制品厂旧址不对外开放,现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内。天利氮气制品厂由吴蕴初创设,1935年投产,现存历史建筑有合成氨车间、硝酸车间、氢气储气罐等。合成氨车间(现为氨气压缩机车间)建于1934年,由美国人设计,L形平面布置,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一层,梁柱、横梁、屋顶均为木质(美国杨松木),顶部中跨有气楼,梁下部分空心砖充墙。硝酸车间建于1934年,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三座塔楼以开敞钢架相连,全部采用铆接工字钢框架结构,塔楼分别为二、三、四层,清水砖外墙,木质屋顶。氢气储气罐建于1935年,圆柱体上下可伸缩,钢质,直径17.2米,储气量约1400立方米。此外,车间内还保留了沿用至今、建厂之初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老设备。天利氮气制品厂旧址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