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新秀“小山堂”入驻网红街区,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今年3月,“小山堂”在大学路开出第二家店,成为热门打卡点。在小店营造出的松弛感背后,是多方力量共同“使劲”。负责人丁世军的“开店日记”里,写满了4个月以来与管理部门、业主、楼上商户、居民、消费者等的沟通记录。
选对了地 事无巨细有说法
店铺选择开在文艺感强、拍照分享氛围浓的街区,人流量不一定最多,但一定是目标顾客密度最高的地方,用设计和审美“找到对的人”。让“小山堂”团队安心的是,大学路上设置外摆位有一份“公约”,设在哪、设多大、怎么设、怎么管理都有明确的说法。“管理部门希望外摆位的设立既要有创意,又要有秩序,这跟我们选择在大学路开店的初衷是一致的。”
解对了题 商户诉求变抓手
不管是“小山堂”自己遭遇的楼上商户射灯广告问题,还是给周边居民带来的空调外机热风问题,在各方的协调和努力下,都找到了解决办法。“说句心里话,开店以来,如果没有政府部门这种细致高效的沟通和服务,我们的生意是做不下去的。”丁世军认为,遇到问题,政府部门始终是小店的“解题人”,把店开到大学路,真正找到了“对的人”。
>>>详见第3版 本报记者 叶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