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波在施工现场不忘向工人开展反诈宣传
龙吴路5530弄吴泾新村小区,是闵行区面积最大最集中、涉及户数最多的旧改小区。面对纷繁复杂的诉求、难以调和的矛盾,在这场关乎2115户旧改居民利益的“硬仗”中,曾荣获闵行公安分局“十佳社区民警”称号的共产党员、吴泾派出所民警郭晓波,成为社会治理最前线的一面旗帜。7月1日,郭晓波荣获上海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解开“钉子户”心结
旧改小区的动员工作是最先摆在郭晓波面前的难题。从“不愿搬”到“全部签”,他和居委工作人员一起用了3个月。
彼时,郭晓波与同事及居委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上门谈心、释法说理、解读方案。其中,居民章老伯(化名)给郭晓波留下深刻印象。
20多年来,章老伯一直借住在哥哥的房子里,虽说旧改能改善居住生活,但他忧心忡忡,迟迟不肯签字搬离。郭晓波上门走访,原来老人怕旧改后房屋升值,哥哥会收走房屋,这次搬走后自己可能“无家可归”,于是,毅然决然做起了“钉子户”。了解情况后,章老伯的哥哥被多次邀请前来协商,在“三所联动”的推动下初步达成旧改后的居住协议。同时,考虑到章老伯是孤老,民警还联系街镇找了一间廉租房,解决重建期间老人的起居问题。
“从门也不开,到能递上一杯热茶。”郭晓波回忆旧改签约阶段,真可谓是“破冰之旅”,化解家庭积怨,解决实际困难,有时仅是倾听抱怨、舒缓情绪,也能让居民感受到诚意。
加“投诉大户”微信
随着工程推进,新的矛盾层出不穷。由于部分楼栋无需改造,居民也不用迁出,因此施工带来的扬尘和噪声成为姜女士(化名)一家的噩梦。矛盾在一天清晨爆发,姜女士情绪激动,拦在工程器械前:“施工一天,我投诉电话就打一天!”
“我们加个微信,有问题直接找我。”当天郭晓波赶到现场后,一边安抚姜女士,一边掏出手机建立了社区民警、施工方、居委和居民的“四方群聊”,随时沟通施工情况。
经协商,施工方与居民达成共识。一方面推迟周末、节假日等时段开工时间,并确保入夜后暂停施工;另一方面,对于噪声影响特别突出时段,吴泾新村居委还为部分住户提供临时安置点。事后,姜女士向民警送上了一封千字感谢信。
停车难,同样是居民心头的“堵点”。施工区域挤占了本就稀缺的车位,加上大量外部车辆涌入小区“蹭停”,上班通勤的居民怨声载道。小区内长期停放着不少“僵尸车”,得知情况后,郭晓波立即会同交管、居委、物业、城管等部门进行集中清理,并由居委牵头召开业主大会,广泛听取意见,硬是在有限空间里“挤”出了70个临时停车位。
工作室开进小区
回迁期间,居民陆续返回新家,常有一些状况发生,郭晓波为此每日驻点现场办公。今年以来,他们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7起,化解率达100%。
为贴近服务群众,吴泾派出所在小区设立了“平安工作室”,这里也成了郭晓波和同事们的“前沿阵地”,将派出所、司法所等业务前置进入居委会,跨前一步开展案件受理、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户籍咨询等业务。
如今,吴泾新村的旧改工程已进入第三批448户居民回迁阶段。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而郭晓波和同事们的故事,已成为这片焕新土地上最生动的注脚。
本报记者 鲁哲 通讯员 陆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