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数说转移安置 疾风中搭新家 骤雨里抢收成
第4/5版:迎战台风竹节草 2025-07-30
上海已转移安置28.3万人

疾风中搭新家 骤雨里抢收成

石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劝说居民撤离

今天上午,民警和辅警在奉贤碧海金沙景区防浪堤边巡逻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徐程 陶磊 陈炅玮

奉贤>>> 在海湾镇燎原居委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安置点,居民们安心休息

金山>>> 居民在安置点签到入住

临港>>> 工人们拿着行李到临港少年宫安置点避险

今天上午,在金山区山阳镇卫清东路海利路路口,一监控杆发生倾斜,应急抢险人员暂用竹梯进行支撑,待台风过后维修

今天中午11时,台风“竹节草”中心位于距离上海浦东南汇嘴东南约58公里的杭州湾东部海面上,强度已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预计“竹节草”较大可能于今天傍晚前后在浦东南部到奉贤一带再次登陆。

12时,上海中心气象台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更新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这两天,上海风大雨大。从昨天到今天上午,本报三路记者蹲守奉贤、金山、临港三个受“竹节草”冲击最严重的地方,记录当地紧张有序的抗台风行动,以及在大风大雨里令人温暖、安心的场面和瞬间。

“抢收蜜梨,能救多少是多少”

今天凌晨,受正在逼近的台风“竹节草”影响,奉贤区风雨大作。4时45分,奉贤区气象台更新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计24小时内奉贤区大部地区将出现6小时累积雨量80毫米以上的降水。

从昨天开始,奉贤区已经进入了“抗台模式”,重点开展人员转移、风险排查、物资储备等工作,全力筑牢抵御台风的安全防线。记者从奉贤防汛部门获悉,截至今天中午,奉贤对全区的高危树木、玻璃幕墙、广告店招等潜在隐患地点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通过采取加固、拆除等措施,处置了数百处隐患点。此外,目前相关部门也正在对积水点进行排查处理,采用抽水、疏通、设置挡水设备等方式,消除头顶脚底的安全隐患。

万人转移避险

昨天下午,奉贤区启动人员转移避险,共有一万三千余人完成撤离。16时,记者在应急安置点之一的奉贤海湾镇燎原居委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看到,安置转移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接到通知后,居民们纷纷自行来到安置点报到。他们主要是生活在附近连队的农户、养殖户等,居住的房屋抗风性不强,每次遇到台风,为了以防万一总是会被安置到此地。“共有40多户,也不排除有人投亲靠友,但所有人的去向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社区干部正在逐一核实并妥善安置已经报道的居民。”燎原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龚慧燕告诉记者,在19时30分之前有望完成所有工作。他们已经为居民登记,并准备了床铺、凉席、盒饭等物资,医护人员也会在稍后就位,为被疏散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来了,我们每年都要过来一两次。”家住附近连队的朱师傅从事绿化行业,已经来上海十多年了,每年台风季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到此处报到已经成为习惯,如今都不用开导航就能找到安置点。这次他们一家有六个人来到这里。朱师傅表示非常放心,只待台风警报结束就能回去,现在只要安心避险就好。

17时30分,工作人员送来了盒饭,床铺、地铺也已经全部安放完毕,安置点满是饭菜的香味,此时天空中开始下起蒙蒙细雨,志愿者们搬来了防水沙袋以备不时之需,还有居民正在陆续报到登记。

在星火19连,一对老夫妻觉得没风没雨,不愿离开住所,海湾镇的工作人员则一直在耐心劝说。在劝说中工作人员发现,老伯也是因为担心妻子的身体所以不愿撤离。“我开车送你们过去。”一位工作人员把车开到了家门口,再三向他们确认安置点的条件比家里好很多,经历了一个小时的劝说后,老夫妻终于同意前往安置点避险。

记者从奉贤区防汛指挥部获悉,昨天已经下发《关于启动危险区域人员避险转移的紧急通知》,要求做好全区海塘外作业区域、一线水闸区域、老旧房屋、建筑工地、田间地头棚舍简屋、易受淹地下空间、低洼地区等7类危险区域相关人员转移避险工作。

梨园紧张抢收

从昨天开始,直面台风威胁的奉贤区,正争分夺秒展开农业生产保卫战。昨天14时,庄行镇存古村梨园内,剪刀开合的“咔嚓”声此起彼伏。沉甸甸的蜜梨压弯了枝头,果农们踮脚托住饱满的果实,手腕轻转便将其利落剪下,装入身旁的塑料桶。清甜的梨香混合着暴雨将至的湿润土腥味,弥漫在紧张的空气中。这些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庄行蜜梨,上市仅一周,正值最佳赏味期,却因台风逼近而面临落果风险。

“今早6时就开工了,我们5个人已经抢收200多桶。”一位汗流浃背的果农告诉记者,“下午这个点还能再收150桶左右。”存古村村委会农副主任沈斌峰介绍,全村蜜梨种植面积达800亩,台风预警发布前仅采收约三分之一。“眼下正值蜜梨成熟期中段,集中上市时间还有10天左右。若强风来袭,地里剩余过半的梨子恐将大量脱落。”他语气凝重,“我们正全力组织农户和合作社加紧抢收,能救多少是多少。”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村集体已紧急协调仓储资源,合作社自有仓库优先存放,产量实在太大,村里还可协助对接冷库扩容。

为做好台风“竹节草”农业生产防御工作,奉贤区农业部门秉持“及早部署、主动防御”原则,迅速行动,最大程度减少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截至昨天16时,奉贤区已对10164.7亩蔬菜大棚、1191.6亩林果大棚进行加固,抢收已成熟蔬菜1649.1亩、746.8吨,林果1735.8亩、290.3吨。各农业合作社正与时间赛跑,在风雨来临前筑起一道坚实的“果实防线”。

本报记者 李一能

“这里的早饭比我平时吃得还好”

台风“竹节草”带来疾风骤雨,金山区多个街镇启动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安置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天上午,记者从金山区应急管理局了解到,金山区111个基层转移安置点已完成全面检查与物资补充,正陆续接收并妥善安置转移避险群众和建筑工地工人。截至上午10时,70余个基层安置点已启用,共接收转移人员4691名。另外,金山还有70个区级应急避难场所,随时待命备用。

老人病患一个不落

上午,记者在石化街道的泽达进修学院安置点看到,900平方米的空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安置大厅、医疗站、值班室分区清晰,单人床、毛毯、饮水机和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物资储备同样充足,方便面、蚊香、矿泉水等三大类40余种应急物资码放整齐,更有管理人员和志愿者现场值守,现场秩序井然。

“这里环境好、物资全,早饭比我平时吃得还好,一会还有午餐,感觉很温暖。”仍留在安置点的刘老伯笑着告诉记者。截至发稿,记者获悉石化街道已成功撤离814名居民,泽达进修学院安置点目前尚有38名群众。

撤离工作的细致与温情,在昨晚的金卫三组巷弄里就可见一斑。“我们会一直值守到你回来,放心吧!”居委会工作人员搀扶着80多岁的独居老人钱一才登上转运巴士。腿脚不便的老人连连道谢:“好在有居委会帮忙,我一个人真不行。”

金卫三组与海光八组地势低洼、房屋老旧,历来是防汛重点。一支由街道执法队、派出所和居委会组成的联合队伍迅速行动,挨家挨户敲门劝导撤离。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特殊群体,工作人员更是倾注了特别的关怀。他们不仅协助钱老伯这样的老人安全转移,还主动联系了高龄独居的方阿婆的子女将其接走。说话间,工作人员顾莉花抹去额头的汗水。她湿透的马甲后背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划去的30多个勾选框,无声诉说着奔波的辛劳。

这样的“一人一策”,源于街道多年台风应对中建立的特殊群体档案库。如今,金卫三组150余名高龄老人、15名慢性病患者,均有专属撤离路线图。

工棚与安置点很近

几乎在石化街道行动的同时,朱泾镇亦闻“汛”而动。新泾村地域广阔,村民居住分散。村委干部和“三支队伍”成员在夜色中打着手电,顶风冒雨挨户动员。村干部一句“水漫进来,老房子顶不住”的恳切提醒,最终说动了住在低洼地带的陆大爷。对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户,他们则反复强调:“棚子不牢,必须撤!”截至今天凌晨,新泾村已转移低洼地村民,以及劝离田间作业人员近20人。村委会安置点早已准备就绪,热茶驱散了雨夜的凉意,拖干净的木地板,准备好的枕头、薄被,让转移群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虽然舍不得离开,但村干部这么为我们着想,我们也要配合工作。”

在朱泾镇肇明科技在建工地,167名工人的撤离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温情”的协奏曲。得益于镇防汛指挥部科学规划,愚达公司安置点距工地仅800米。工人们步行不到一刻钟便安全抵达。工人刘师傅环顾安置点内备好的风扇与矿泉水,笑着感慨:“条件不比工棚差!”工地负责人海工也表示:“从工地到安置点这么近,既保证了安全,又不会影响后续复工,考虑得很周到。”

本报记者 赵菊玲

“来到这里,一下子安心多了”

今天0时,台风“竹节草”外围雨带开始影响浦东,临港新片区主城区南汇新城镇瞬间暴雨如注,大风将衣裤吹起,猎猎作响。虽然穿着雨衣,步入雨中才两分钟,记者的双腿已如水洗一般湿透。与此同时,临港新片区的建筑工人已经被大批转移安置,正在凉爽的室内伴着雨声酣眠。就在稍早前,记者走访了临港两处安置点,火速的行动让人钦佩,细致的保障令人安心。

空置厂房变温暖家

昨天19时,位于浦东新区泥城镇的上海临港新科园灯火通明。一辆辆大巴、面包车、小轿车载着一群群打工人来到这里。一座空置厂房瞬间变成工友们遮风挡雨的“家”。无数大功率风扇安置其间,饮用水、热食也被不断送来。厂房一侧还有个便利店成为工友们的好去处。作为泥城镇政府设置的集中安置点,这里汇聚了当地多个在建项目的人员,安置规模非常之大。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面对台风“竹节草”,在做好项目现场相关工作的同时,他们仅用一个半小时便将近900名工人兄弟快速安全转移安置妥当。之后,项目还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的值班工作,为工友们排忧解难。在记者采访时,他们正在协调预订早餐,往后几天,工友们的伙食也将升级。

在南汇新城镇,首批集中安置人员分批来到临港少年宫。这里转移安置了来自顶科实验室工地的约300名工人,同样从接到命令到安置完成,只花了两个小时。见到安置点负责人焦敏时,他正穿着红马甲和其他四位党员志愿者一起,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狼吞虎咽地吃掉面包,随后便立即投入到服务工友的工作当中。焦敏介绍,之所以行动能如此迅速,是因为事前完备、细致的应急预案。撤离安置命令一发布,民警、安保、医务人员就立刻到齐,将现场布置得秩序井然。

少年宫别具特色的建筑,童话般的室内装潢让不少工友感到轻松温暖。记者注意到,工友们尤其喜欢围躺在大厅中块块圆形的绿色草垫上休息,或是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别提有多惬意了。“台风来了,本来想在宿舍对付一下,心里总是觉得不安宁。来到这里,一下子舒服、安心多了。”工人顾先生对记者说。

增加惠民套餐供应

记者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了解到,截至昨天19时,临港新片区需撤离在建工地154个,总人数20535人,其中19935人已由建筑工地自行安排好转移地点。另外600人由管委会组织转移安置,各项转移安置工作在今日0时前已经完成。目前,管委会已安排托底转移安置点10个,可安置人数约4450人。另有10处设施作为备用防汛临时征用安置点位使用,可安置人数约2415人,共可安置6865人。

昨天,临港众志成城,为防御台风“竹节草”做足准备。新片区公交公司对11个应急物资储备点位进行排查,对400余台车辆的轮胎、制动等关键部位开展全面排查,保证汛期运行安全。利用数字化力量实时监控53条公交线路车辆实时位置、运行状态,可以根据突发情况随时调整运营计划。新片区房建集团则提前启动24小时应急值班与防台防汛检查,完成社区清淤、布设沙袋、疏通地漏等防内涝工作,并通过公众号、租户群等渠道推送预警信息及应急联系方式,全力守护居民租户安全。地标建筑临港中心也为新片区应急安置点随时待命,提前清理出6000平方米的安置场地,可容纳1000人左右,并规划好引导路线,完成人员调配和值班工作,确保安置点顺利投入使用。临港集卡中心在防御台风的同时,也不忘关怀集卡司机群体。中心特别推出20元惠民套餐,并在台风期间增加供应量,为奔波在路上的司机们提供温暖的“能量补给”,成为他们在风雨中的坚实后盾。

抢险队伍整装待命

今天上午,记者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了解到,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安排各级值班值守人员542人,预置各级抢险队伍共102支,巡查检查人员648人,并安排775人待命。目前已准备专业抢险队伍数量7支;专业抢险队员人数316人;水泵、无线排涝机器人、远程控制移动泵站、潜水泵、排水泵、发电机等防汛装备等抢险设备87台。同时,临港新片区通过加强值班巡查力量及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不间断对各区域情况(如工地围挡、交通设施损坏、易积水道路等)开展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协调专业队伍和物业、养护公司处置。

本报记者 曹博文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