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窟 复原窟
第17窟泥塑佛头像(北魏)
第164窟影塑坐佛(北魏)
第133窟释迦会子(宋)临摹品
第133窟的影塑飞天(北魏)
石建邦
近期,“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特展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行。地处甘肃的麦积山石窟,自东晋十六国后秦始凿,历经十二个朝代,一千六百多年,未遭外敌破坏。作为唯一完整保存大量传世泥塑的石窟群,麦积山石窟完整保留了东晋至明清各时期的艺术精华。其雕塑风格从西域风格演变为中原特色,反映了千年艺术融合与演变,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本刊特邀策展人,文博学者石建邦引领大家走近这座山崖绝壁之上的艺术宝库。 ——编者
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我都有幸去过,有的还去过好几次。
说起来好事多磨,我早年曾有两次机会去麦积山,可惜都错过了。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三十多年后的2023年11月,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赵建平的率团带领下,我终于得偿所愿,随一行文物考察团来到天水麦积山,并得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李天铭所长等专家的热情接待,得以一睹麦积山丰硕的艺术瑰宝。
石窟开凿之缘起
麦积山位于甘肃天水的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而得名。
天水古称秦州,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诞生地,考古发掘的大地湾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405年,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皇帝姚兴建都长安。姚兴笃信佛教,不惜以武力将高僧鸠摩罗什“请”到长安,为他建造逍遥园,作为鸠摩罗什译经讲法的场地,并配备八百多位僧侣助译。
由于皇帝的推崇,佛教大兴,长安内外寺庙林立,后秦也成为最早在政府机构中设立僧官并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王朝。
但姚兴皇帝并不满足,他渐渐产生了一个念头——在后秦土地上建造一座规模巨大的石窟。这是当时彰显国力、凝聚人心和宣示国基永固的习惯做法。
很快,他将目光聚焦在离长安数百里地的甘肃天水。天水东南约四十公里的麦积山,地处青山翠谷之中,巍然独立。它处于国家版图的中心地带,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在这里分离,南方和北方又在此处交界。
这里气候湿润,草木繁茂,素有“陇上江南”之誉。麦积山周围,如烟似霞的烟雨弥漫四野,“麦积烟雨”居天水八景之首,超脱尘世之外,无疑是修行者的绝佳胜地。
公元412年,姚兴派弟弟姚嵩担任秦州刺史,在他与皇帝哥哥的书信往来中,曾谈到在秦州造像之事,很可能就是指最早的麦积山石窟建造工程。
如何建造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如何进行建造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介绍。
开窟之前,工匠先用木材在悬崖下的地坪上搭脚手架,因为材料和技术比较原始,脚手架搭得比较密集。当脚手架延伸至山崖的相当高度后,就开始在崖面上进行规划,把图纸上的内容,在山崖上一一标示出来,画出每个洞窟的轮廓。石匠就按照这个轮廓施工开凿,开凿的步骤是先开凿最上边的一层,然后逐级朝下。洞窟开凿完毕,再一边拆除脚手架,一边对洞窟进行精细修整和加固,同时把栈道修好。
石匠开凿好石窟后,雕塑工匠进洞开始塑像工作,同时也进行壁画绘制。后秦时期主要建造了五个佛龛,这五龛的形制大同小异,实际上是为五个帝王造的龛,为他们祈福。每个龛里面的造像主要就是三世佛,或与三世佛相关的内容。每一个佛龛又跟相对应的统治者的身份基本相符。
公元493年,北魏皇帝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使得北方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变得更加迅速,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此背景下,洛阳的龙门石窟此时开始凿造,受其影响,麦积山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附近的村庄陆续有南方口音的工匠出现,新一轮的开窟造像工程再度展开。
经过北魏时期的营造,麦积山已是窟龛密布,香火鼎盛,闻名秦陇了。北魏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长安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的雕塑数量已居全国之首。同时北朝时期的石窟占据了麦积山七成以上,可见其兴盛态势。
此后,经隋代继续开凿,唐至明清又加重修,前后绵延1600余年,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近千平方米。
辉煌的艺术宝库
远远望去,麦积山宛如一尊坐佛,敦实浑厚。石窟开凿于百米高的悬崖上,洞窟间以栈道相连,“凌空穿云”,惊险陡峻世所罕见。
冬日暖阳下,沿栈道拾级而上,大小石窟“密集如蜂房”,不愧“东方雕塑陈列馆”之誉。石窟分东西两崖,东崖存54窟,以涅槃窟、千佛廊、七佛阁最精;西崖140窟,聚集万佛堂、天堂洞等。
东崖13号窟的主尊释迦牟尼像高16米,左右文殊、普贤菩萨各13米,均为石胎泥塑,造型浑厚磅礴。西魏123窟造像着装生动,尽显当时秦州服饰文化。北魏晚期的133窟是内容最丰富的洞窟,“释迦会子”造像堪称旷世杰作:佛祖手抚幼子罗睺罗头顶,将“人间慈父”与“世外圣人”的复杂情感融于一体,既有佛国庄严,又含人间亲情。窟中小沙弥仅一米高,低头甜笑,天真烂漫。
麦积山雕塑跨越千年,风神各异:北魏造像秀骨清俊,西魏、北周造像兼具温婉与淳厚,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其造像多为泥塑,工匠先凿岩壁成胎,再以木为骨、植物纤维和泥塑形,部分面部用棉花和泥以求精致。
壁画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因潮湿多有损毁,仍存北朝经变故事,城池、衣冠尽显汉文化特色。七佛阁的“薄肉塑飞天”尤为独特:衣着飘带彩画而成,脸部肌体覆薄泥,融雕塑与绘画、平面与立体,为我国壁画中罕见的独特形式。
那天,众人仰视造像,聆听解说,于寂静中深受感动。佛祖幽蓝眼眸似噙泪花,刹那成永恒。这处石窟,千年风华浓缩于崖壁之间,令人叹服。
凄美的家国故事
麦积山第43窟是西魏乙弗皇后的“寂陵”,它与第44窟一起,背后隐藏了一段凄美悲壮的皇家故事。
公元535年,北魏孝文帝孙子元宝炬被权臣宇文泰拥立为帝,实则形同傀儡,开始西魏。同年乙弗氏嫁给元宝炬,成为皇后。婚后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恩爱和睦,育有12子。
但迫于内忧外患,为了国家前程,元宝炬不得不与柔然和亲,对抗东魏。他忍痛废除乙弗氏,让她削发为尼,另立柔然公主郁久闾氏为后。尽管如此,郁久闾氏仍然嫉妒乙弗皇后。在内外威逼下,元宝炬含泪将乙弗氏赐死。乙弗氏无奈,唯有自尽以顾全家国。
为了安葬乙弗氏,臣子们在麦积山第43窟精心营造瘗窟,建了一个仿殿堂式的窟龛,三间四柱、前廊后室结构,装饰华丽,完全合乎古代后妃陵墓的规制。
与寂陵相邻的第44窟不仅是西魏泥塑佛像艺术之巅峰,亦堪称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佳作。主佛的面庞上阴柔华美,隐然有母亲般的慈爱,神秘的微笑,安详宁静,被艺术界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有学者认为,她的原型就是文皇后乙弗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