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丽珈
巴黎的蒙马特高地除了可以俯瞰整个巴黎,一直以来也是巴黎艺术的中心。《午夜巴黎》的电影拍过,毕加索的传记写过。即便你现在去,也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家。而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手风琴、吉他、大提琴、四人弦乐合奏等,都有。其中有一位翩翩少年,就是现在被称为“古典系视觉诗人”,在社交平台爆红出圈,在小红书也有13万粉丝的西蒙·罗耶(Simon Royer)。
很多旅行博主的社交平台上都出现过他拉小提琴的神颜,1.9米的身高,金色的鬈发,好像漫画走出来的偶像。简单的小提琴盒打开,露出写在盒子里自己的名字,穿着简单时尚的上衣和西裤,精致有棱角的侧颜和专注的神情,拉动着小提琴的琴弦,拨动着路人的心弦。古希腊雕塑一样的美感穿越到了现在。因为人们对传统古典风格的推崇,以及罗耶在数字平台的影响力,造就了其被时尚跨界追捧的时尚基因。他好像一阵风,从蒙马特吹到了上海的水塔广场,雅致的新JZ Club。
有人说他是对专业人士的降维打击,作为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满分毕业又师从小提琴泰斗奥古斯汀·杜梅的他会在蒙马特的路边演奏,却不知他充分发挥了社交平台的破圈能力,让自己改编的电子乐版巴赫无伴奏组曲打破了传统古典乐界限,契合奢侈品牌“颠覆经典”的叙事需求,神奇地拥有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体质。他为奢侈品拍摄秋冬广告片,在社交媒体首发24小时收到点赞破280万。
罗耶在社交平台的爆红并非偶然。除了他自身条件的出挑,更因为这样形成的“新古典主义”的视觉标签,让他在品牌活动上的演奏被评论为“时空交错的行为艺术”。对古典乐的解构和演绎,比如代表作《魔鬼的颤音→碧莉(Billie Eilish)副歌切换》用极端反差制造听觉震撼,甚至是在JZ Club和乐队的合作,也很好地平衡了古典、流行和爵士之间的听感和冲撞。更重要的是他的圈层穿透策略,“学院派反叛者”人设既满足大众对权威的慕强心理,又契合青年文化对传统的解构需求。他联合平台推出“15秒小提琴速成课”系列,首周吸引270万年轻人参与互动,达到Z世代覆盖,最终实现从巴黎音乐学院,顶级奢侈品到TikTok热榜的跨越。
来到上海当晚,罗耶就开始直播练习,演出当天更是全天候直播。演出后的签售,迅速剪辑出片,一切的流程行云流水,好像古典音符那样干净利落。就好像他说的,音符是棱镜,我要让它折射出听者自己的欲望光谱。这种能力使其成为奢侈品牌眼中完美的文化转化器:用学术权威性捍卫品牌调性上限,最终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传播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