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回眸40年,总有一种情感与我们相连,在上海老弄堂里,少年们追逐着足球梦想,“我们的世界杯”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就此诞生!他们写下与“晚报杯”的故事,纪念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乐炯
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我,1981年到1987年在上海育才中学走读。受同学影响,当时的我对足球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恰逢此时,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大赛创办,并开始接受上海的中学生自发组队报名,报名要求规定每个参赛队可报球员若干(我们队参加的七人制比赛好像是一打,都须出示加盖1985——1986学年第二学期注册章的本校学生证)、领队一人(必须是本校教员)、主教练一人(可生可师甚至可外娉)。
中学体育老师暑假也忙,有的要带校队训练比赛,有的要给比赛当裁判,不屑于给我们学员自发组织的球队当领队,同学们决定自发组队参加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大赛之后,一位姓毛的年轻政治教员做领队(毛老师进育才中学比我还晚,我读初二的时候他刚从高校毕业,到育才中学任教)。我们的球队以读完高二的同学为主,还有部分读完高一的同学和刚完成高考的高三同学。许是因了我的足球习作发表,同学们推举我当主教练(“教练”带个“教”字,体育是涉及身体的教育。学生时代短暂的教练经历,堪称我从教的起点)。
小组赛我们三队同组争夺一个出线名额,我队抽签吃亏,踢第一、第二场,第三场轮空,较弱对手(赛前不知强弱)踢第一、第三场,较强对手踢第二、第三场。我队第一场顺利战胜较弱对手,第二场与较强对手战平,使较弱对手失去出线可能,第三场惨败于较强对手,我队与较强对手积分相同,因净胜球数少未能从小组出线。
由本校在读学生担任主教练,在首届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大赛中不常见,我这个只带队参加两场比赛且成绩平平的学生教练被大赛组织者确定为参赛学生代表,在闭幕授奖大会上代表全体参赛学生发言。经其审阅修改后,由我按通知要求将发言稿拿到虹口体育场,交给一位毕指导送审。我走进毕指导办公室时,刘光标指导正好在场,在审稿的间隙对我稍加指点。审稿很顺利,未作大改,连我那句不知天高地厚的“祝愿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大赛办成中学生的陈毅杯”也得以保留(海陈毅杯是20世纪80年代初创办的在职职工业余足球比赛,当时在上海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上海大隆机器厂队、某区房地局队等业余劲旅取得过良好成绩)。
1986年暑假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首届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大赛闭幕授奖大会在贵州剧场举行。我从大会议程上看到,除了市有关领导讲话外,市足球协会的领导、新民晚报的有关负责人、参赛学校校长、班主任、体育老师的代表都有话说,而我这个学生代表是闭幕授奖大会上最年轻的发言者。
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男女平等,首届就设女子组,但不像男子组分得那么细,有效地平衡了理想和现实。我是读着《新民晚报》长胖的,可惜既没成为“肥罗”那样的好球员,也没成为“安胖”那样的国际主义教练,今年成了体重管理的非重点对象。我现在平面媒体看得越来越少,更想不到晏秋秋居然转型成现在的样子。但有空时仍浏览新民晚报,重点留意体育版面,看到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大赛40周年特别征集,不禁感叹光阴荏苒,往事历历在目。
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大赛创办至今39周年,今年即将迎来第40届,堪称年届不惑,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