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揆
朋友H来自一个大家庭,每年夏天,这个家庭要聚会一次。今年七月的一个周末,聚会被安排在昆山某地“农家乐”,兄妹携儿女、儿女的儿女到场,还邀约了表兄弟、堂兄弟等总共37人。H家为什么选择每年七月聚会呢?原来,这是H的父亲在五十年前定下的规矩,主要是考虑到这个时候学校放假,孩子们有时间。为了这次聚会,H早在今年2月就开始筹备,他用表格列出各项要做的事,每隔一个月核对准备工作的进度,还定下一些“条款”给参与者特别是孩子们遵守:比如说在一起吃饭、和长辈交谈的时候不能看手机等。“这是我最后一次组织聚会,”今年78岁的H在电话里说,“明年我就悠着点,把接力棒交给外甥女了。”维持家庭聚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家庭结构在变小,人员在变化,读书、工作压力增大,居住地点变化等,容易使家庭人员互相变得疏远,要协调聚会日期、活动形式以满足各方,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像H这样有聚会传统的家庭,接力棒有人接,真是幸事。
有时候,不单是要有人接棒,组织聚会的人愿意交棒也不容易。一位叫“杜阿哥”的朋友,八十好几了,每年春节邀请家里至亲吃年夜饭,今年没有订到饭店,就在家里掌厨,三桌酒席办下来,累倒了,卧床休息了两个礼拜。他终于承认自己的精力、体力和十年前是不能比了。可见,要认老服老并不容易,这里面还有“自尊”在作怪。
维系家庭聚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人具有归属感。家庭聚会不一定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朋友L家每年的聚会必组织两桌桥牌作队式比赛,L的父亲曾是上海的一名桥牌高手,他开创了“有聚会,必桥牌”的模式,L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发现年轻一代并非像他父亲那样喜欢玩桥牌,L的家庭聚会削减了玩牌的时间,增加了家庭成员的互动,兄弟姐妹之间的一些纠纷、龃龉也可以在聚会上讨论。
我们家也曾经是一个大家庭,四十多年前,父母亲健在,每到星期天必四代同堂,有二十余人一起吃午饭。世事变迁,家庭规模也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依然聚会,地点就固定在父母生前居住的地方,聚会者围坐在父母当年用餐的餐桌旁,做一些当年母亲过年必做的菜,如葱烤洋山芋、甜面酱核桃仁等。后者是一个“功夫菜”,要剔去核桃仁的薄膜才能可口,母亲当年戴着老花眼镜,耐心地剔除薄膜的情景依然在目,在父母生活过的地方缅怀长辈,品味美味菜肴,我们接过了聚会的接力棒,还传承了长辈的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