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7日 星期日
红娘(设色纸本) 接力棒 国际文学周的大咖们 钓者境界 和母校交谈
第13版:夜光杯 2025-08-13

国际文学周的大咖们

王若虚

作为工作人员第一次参与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还是2014年。那年嘉宾里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老先生生于1932年8月17日,便在上海过了82岁的生日。2001年他获诺奖时我正在读高中,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了《大河湾》和《信徒的国度》。生日聚会上,老先生坐在轮椅上,被太太推出来,十分乐呵,灰色西服里面搭一件大红色的衣服。后来,读到奈保尔年轻时的“毒舌”发言集锦,再想起乐呵呵过生日的奈保尔,反差感一下子上来了。

那年来上海国际文学周的还有普利策奖得主罗伯特·奥伦·巴特勒,在上海图书馆作讲座,全程没有翻译,台下座无虚席,眼镜片波光粼粼,会场不时伴随作家的演讲内容发出笑声。

2015年国际文学周来了位日本作家喜多川泰,和他在思南文学之家对谈了一场,结束之后准备一起去“诗歌之夜”现场。日本作家说,我能不能先换一身衣服。换完出来,我看着都替他热:西装三件套、领结、皮鞋,走在上海八月的如火骄阳下去打车。

2016年文学周,出了个小乌龙事件。主论坛暨开幕式上,走进来一个挂着嘉宾证的大哥。我一惊,心想,这人不是说要两天后才到上海吗?怎么现在就来了?当天都没安排他的座位和发言!结果走近一看,我把多米尼加出生的美籍作家朱诺·迪亚斯和日本作家吉田修一搞混了。也不能全怪我脸盲,这两位的共同点太多:头发不富裕、戴眼镜、脸瘦、大眼睛、嘴巴四周一圈胡子。

那年还有位南美作家,名字一时忘了,有好几场活动,其中有个活动在一家艺术空间。派去现场写通讯稿的实习生在微信上说,王老师,他们文学还没聊几句,倒是先开了瓶红酒,我也分到一杯。我说,这大概也是一种风格。又过半小时多点,前方实习生说,文学没聊多少,开第二瓶了。我说,得了,你回去吧。

再往后,对国际文学周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我的记性也越来越差,往往8月书展结束,9月走完后续流程,11月还没到,我就把本年度外国嘉宾的名字忘得差不多了——等到第二年一过完春节,就开始筹备下一届,又是一大批新的名字涌进来。所以有时候别人问我,这位外国作家来过文学周吗?我总要回头查下历年记录。

这些年的国际文学周参与下来,有几个变化很明显。一是不少外国作家会尽可能在中国多待几天,多去几个城市转转、看看。二是拖家带口来的明显增多,2019年有位英国作家带着老婆和孩子,去年和今年也有好几个带家属的。三是对部分国家的免签政策,在嘉宾邀请上有很大的便利。

2025年的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共邀请到29位嘉宾(17位来自国外),带来40多场活动,其中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徐则臣,著名翻译家余中先、戴从容,日本推理作家方丈贵惠以及两位90后韩国科幻作家等。还有位比较特殊的嘉宾是爱尔兰都柏林乔伊斯中心主任达里娜·加拉格尔,喜欢乔伊斯作品的读者可以重点关注。

今年的上海书展还将开设乌镇分会场,达里娜·加拉格尔、墨西哥作家贾斯明·巴雷亚、英国作家艾礼凯将在8月16日、17日的周末在那里与读者见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