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摆件“得心应手”
◆原野
去年岁末,我觅得一件“得心应手”陶艺摆件。这件摆件长17厘米、宽8厘米、高14.5厘米,画面如生动的自然画卷:一枝带叶的花枝上,白花亭亭玉立,三枚花蕊点缀其间,更显生机。枝头上,一只金灿灿的佛手果傲然挺立,旁侧还依偎着一枚小巧的佛手果,二者相依,似在诉说生命的美好与和谐。它们倚伏在覆着鲜绿苔藓的泥土上,平添几分野趣。佛手前端的泥土边缘还停着一只俗称“花大姐”的七星瓢虫,尤为醒目。
佛手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佛”与“福”音近,应和人们对吉祥的祈望;“手”与“寿”谐音,契合人们对长寿的期盼,因此工艺品中的佛手既有福寿安康、吉祥如意的祈愿,也包含着幸福美满、事事顺心的祝福。另外,佛手多指,“指”与“子”谐音,又有多子多孙的寓意。因此,自明清起,佛手便是文人墨客与画师工匠热衷的创作题材。在吴昌硕的清供图中就经常以佛手配天竹、水仙等元素。历代匠人更以竹木、牙角、玛瑙、美玉等材质,将其制成摆件、腰挂、扇坠等,或俗或雅,皆寄托着人们对多福、多寿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在陶艺中七星瓢虫有着“富甲一方”的寓意,又为作品增添了吉祥富贵之气。整件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提及创作者杨通行先生,我由衷敬佩。这位80后艺术家已在陶艺领域耕耘二十余年,成就斐然。其作品《苏武牧羊》获首届广东工艺美术群星杯精品大赛金奖,《达摩悟》被广州番禺博物馆收藏,小品《蒸蒸日上》则生动展现了一簇黄豆芽破土生长的盎然生机。
杨通行的艺术之路浸透着艰辛与执着。他生于贵州黎平县的小镇,自幼爱“玩泥巴”,后在佛山石湾成长,师从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他不断锤炼技艺,练就过硬的陶艺制作与创作能力。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热爱,让他在陶艺领域不断突破,创作出精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