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荡 朱洪生 摄
健身爱好者在元荡享受水上运动乐趣 杨建正 摄 邵晓艳 制图
游客乘船与红嘴鸥互动
泰州凤城河
二十年,江河为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华夏大地二十年,那些曾经被忽视、被污染的水脉,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嬗变。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界河湖从“三不管”到“共保联治”;泰州“幸福水天堂”里,昔日“老大难”河道重现清澈;无锡“母亲湖”实现全年Ⅲ类水质,“太湖三白”跃动清波……
水,不再只是地理的脉络,更成为流动的绿色生命力。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画卷在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已来。
长三角示范区
联治破界 绿水无疆
地处沪苏浙交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约241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河网密布、水系纵横,水域面积占比超过20%,“水”是最鲜亮的生态底色,也是示范区发展的“动力源”。
示范区以“水”破题,“联合河长制”率先迈步,“六个一”工作机制协同发力,“五个联合”织密防护网。无数次的对接磋商,终换来岸线贯通,碧波重现。
当生态底色重焕生机,示范区的目光投向了更远方:擘画“水蓝图”,激活“水经济”,落子国家级创新平台……这方水域,正从昔日的治理对象蝶变为滋养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血脉。
独奏变交响
跨域,在示范区是常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跨域协同成为一体化发展新常态,是示范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无界”之“水”如何共保联治是最好的突破口,而作为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则成为探索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的“最佳实践地”。
地处沪苏省际边界的元荡,是“一河三湖”的核心湖泊。示范区揭牌之初,这里曾是毛竹、渔网、绿藻、污水管随处可见的“三不管”地带。“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探索,是从道路的通达和生态的修复开始的。
无数次对接,无数次磋商,一点点摸索,多年来,示范区执委会会同青浦、吴江、嘉善围绕谋划、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等6个阶段,探索建立“共谋一个项目、共建一批机制、共绘一张蓝图、共商一套标准、共推一个计划、共管一个运维”工作机制,打造跨域水体生态治理长三角样板。随着元荡岸线全线贯通,23.89公里的生态岸线变身风景清秀的跨域网红打卡地。
西接烟波浩渺的太湖,东连碧波粼粼的黄浦江,百里太浦河将青吴嘉紧密相连。曾经,因为共同的水患,三地协力开挖太浦河,如今,三地再次携手,续写跨域河流共保联治的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2019年,示范区首创“联合河长制”,河长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跨界水体联保共治行之有效的路径。2020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印发,规范联合河湖长日常重点工作内容;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淀山湖、元荡、太浦河(含汾湖)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及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聚焦重点跨界水体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关键问题,以项目化、清单化形式统筹推进跨界河湖生态治理。
在制度保障下,示范区47个重点跨界水体实现了联合河湖长制全覆盖,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的“五个联合”不断深化。2024年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河湖健康状况报告(2023年)》中,东太湖、太浦河、淀山湖(含元荡)等示范区重点跨界河湖均“达到健康水平”。
激活“水经济”
有了健康的“底色”,更要有蓬勃的生命力,如何做足“水”文章,带活“水”经济,成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新的探索方向。
今年2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实施,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交通、水上活动、滨水岸线、水边镇村五个维度,对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水体资源和水岸空间本底条件及利用状况开展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科学发展规划策略。
蓝色珠链将打造为风景与功能融合的水乡特色活力空间;清水绿廊打造为绿色水源通道、绿色行洪通道和绿色生态廊道;活力市河打造为处处见水、充满活力、还原江南滨水生活方式的水岸场所;生境塘浦打造为呵护鸟虫蛙鱼成长的栖息空间,营造人水共生的和谐生境……一链江南、十里水路、百湖塘浦、千年河街的未来水乡,在“水蓝图”中徐徐展开。
未来不止于此。日前,示范区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水乡客厅落地。实验室“一超脑六中心”功能布局中,“一超脑”即数智水环境超脑,将通过首创“气候—水质—生态”多要素精准调控模拟器,构建国际领先的水环境感知与治理模拟器;“六中心”则具体包括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中心、长三角无废城市与资源循环研究中心、智慧化水—能—资源协同研究中心、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品质提升研究中心、物质分离技术创新与工程转化研究中心、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绿色低碳治理实景研发中心。
“水”无疑是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点聚焦和研究方向。实验室的落地将为示范区带来怎样的发展动能,助力示范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这方水域又将如何赋能可持续发展,成为示范区流动的绿色生命力?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毛丽君
无锡
科学治太 久久为功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太湖美》道不尽人们对江南水乡的神往。江苏无锡,这座因湖而生、靠湖而兴的城市,多年来坚守太湖治理的主阵地、主战场。
2024年,太湖迎来历史性突破——水质自本世纪以来首次实现年度Ⅲ类标准,成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中首个“良好”湖泊。与此同时,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首次提升至优秀等级,长江禁渔以来“太湖三白”资源量增长3倍……
一系列好消息的背后是将近二十载的坚韧。据统计,2007年以来,无锡累计实施治理太湖重点工程7000多项、投入资金1350亿元;更是连续十年以“农历新年第一会”的形式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这颗闪耀的“太湖明珠”正以久久为功的努力和坚守,奏响新时代的“太湖美”新篇章。
水岸联动 系统治理
八月的太湖,水光潋滟。在宜兴太湖水域,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正高效运转。五艘高科技作业船通过管道无缝连接,形成从生态清淤到余水处理的全闭环作业系统。
这艘8月中旬刚刚全面投产的世界首套清淤超级“航母”由我国自主研发而成。“平台淤泥固化全程在水面完成,告别了占用陆地面积的传统清淤模式,日处理量达惊人的8000立方米,比去年在梅梁湖投用的‘太湖之星’增加60%,相当于每天清理3个标准游泳池。”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介绍。未来6年内,“太湖之光”将完成超千万立方米的清淤任务,相当于为太湖“减负”近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而这,只是无锡科学治太的一个缩影。
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爆发,让数百万居民陷入了供水危机,自此一场持续十几载的太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拉开帷幕。保护太湖,问题出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工业整治、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经过多年实践,无锡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治太路径。
位于太湖上游的宜兴市是太湖治理的“前沿阵地”。2022年,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宜兴灵谷化工作出艰难决定:投入近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提标改造零排放项目。“当年同行都觉得我傻,做‘亏本买卖’。但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守不好她,企业再赚钱也难长久。”该公司董事长谈福元坦言。
巨大的投入倒逼企业转型创新,2022年灵谷化工实现废水零排放,也守住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如今,这套零排放系统让企业构建起“自产自销”的水循环体系,每天将处理后的近9000吨再生水反哺生产,深度处理后还能产出“副产品”工业盐。2024年,在尿素售价下跌的形势下,灵谷化工依然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0亿元。
截至目前,无锡已累计建成7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48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进首批13家市级零碳工厂建设,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市级零碳工厂建设的地级市。
河湖共治 傍绿而居
江河交汇、湖湾密布的无锡坐拥河道5000多条,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随着治太的深入推进,治理工作也从太湖沿岸延伸到了河道支浜。
梁溪河是无锡境内最古老的自然河流,是沟通城区水系、京杭大运河、蠡湖和太湖的一条天然水体纽带,也是无锡人的“母亲河”。夏日傍晚,两岸汇聚不少纳凉消暑的市民。一到冬天,这里则会成为红嘴鸥的栖息地。
然而,过去梁溪河也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为了守护这条珍贵河流,无锡将京杭大运河、梁溪河作为治水“一号”工程连续推进。如今,无锡“两河”沿岸越来越多“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移步进园”的滨水新空间拔地而起,68处运河遗产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目前,梁溪河全线23条主要支浜已实现美丽幸福河湖全覆盖,水质均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成为展示无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名片。
持续向好的太湖水质,也打开了无锡文旅新局面。今年年初,“新质文旅·太湖揽胜”游轮之旅阔别20载后再次开启,航线自元旦启航以来,几乎班班爆满,打响了太湖水上游品牌。3月,以运河为脉的水上赏樱主题专线正式首航,串联起无锡河湖风采、春日风光。
功能再造后的运河文旅产业同样活力四射。运河畔,荣氏家族遗留的面粉厂旧址化身可供市民休闲就餐的“运河汇”文化综合体;南尖公园“船舞台”历经5个月升级改造成机械折叠水幕装置,7万平方米的“无锡小呼伦贝尔”草坪让人眼前一亮;113处古建筑、老宅院涌现文化展览、创意办公等多元业态,迎来社会资本投入超20亿元;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16000多个灯组勾勒的“运河鱼灯”盛景点亮春晚主舞台,带动无锡春节假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7%。
无锡,正在加快探索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本报记者 黄于悦
泰州
幸福河湖 乐活水城
“这座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700年前,马可·波罗在游历泰州时称赞道。
如今,泰州的幸福还更多地体现在“水”上。与黄海、淮河、长江三水相生相伴,拥有水域面积22.15%、大小河湖2.4万多个,城市依水而建,人民枕水而居,成就了泰州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作为一座以水为灵魂的城市,近年来,泰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水质量,突出水治理,打造水特色,着力探索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
“老大难”碧水重生
每天清晨,凤城河的两岸会有众多钓友来此垂钓。“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最近10年凤城河水质相当好,鱼口也不错,经常会来钓鱼。”市民倪锡久的感受,印证了河湖的变迁。
水质的变化得益于持之以恒的努力。2021年,泰州市制定出台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规划目标,全面覆盖骨干河道、城市建成区河道、农村河道等类型,提出建设内容和建设模式,为幸福河湖建设制定“时间表”和“任务书”。
“河湖不仅要承载水安全、提供水资源,还要有符合百姓需求的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泰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葛志晖认为,良好的河湖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泰州在江苏省内率先制定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问题、项目、责任“三个清单”,组织各级河长年初制定清单、年内落实清单、年尾闭环清单,实现从“有章可循”向“有法可依”的跨越。
以姜堰区兴驰村的红旗河为例,昔日的“老大难”河坡如今风景如画,河畔“共享菜园”蔬菜长势喜人。“以前面对河道问题总感到无从下手,现在有了‘三个清单’,问题变得清晰明了,整改也更有针对性了。”该村乡村振兴指导员、第一书记许建荣介绍。
依托多年治水,泰州越来越多的河湖旧貌换新颜。自2021年以来,共建成市级幸福河湖2500余条,创成省级以上幸福河湖52条,创成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1700余起,新建、改建城乡污水管网210.4公里;辖区内国、省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比例均为100%……一组组数据生动展现了泰州市幸福河湖建设的足迹。
水清岸绿皆是景
夏日傍晚,海陵区周山河景区成为市民纳凉胜地。“周山河景区是泰州主城区‘双水绕城’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两岸大型滨河带状生态‘绿肺’建设,如今的周山河不仅成为城市的清水通道、生态走廊,也成为泰州重要的城市符号。”泰州市城区河道管理处景区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
网红景观桥“三水之环”飞架中干河、老通扬运河,优化了滨河慢行系统。夜晚璀璨夺目的灯景下,偌大的椭圆形桥面宛如彩带,熙攘人群在灯影交错间享受幸福“水城”生活。居民孙女士感慨:“以前散步就是逛大街,现在滨水公园亲水游乐设施很多,经常带孙女来玩。”
漫步于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白马镇岱白村的沿河两岸,整洁的健身步道、如画的党建公园,处处洋溢着让人神清气爽的“河湖美”。“以前,建里河两岸扒坡种植,到了雨季,河两岸非常泥泞,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有安全隐患。自从村里开始打造幸福河湖,这里就大变样了。现在每天都来这里散步晨跑。”谈起建里河的变化,家住岱白村的彭冰玲脸上写满了幸福。
如今在泰州,“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处处可见。
治理向“幸福”出发
“点上试点”到“线上串联”,再到“面上连片”,泰州市幸福河湖建设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聚焦“塑造城河核心”,泰州市规划东起凤凰河、西至南官河、南达周山河、北抵凤城河区域内13条河道的水质、景观综合提升,系统打造河、路、绿、景、文相融的城河核心区。目前,凤凰河、周山河和凤城河已获评江苏省幸福河湖。
与此同时,泰州利用现有幸福河湖的示范效应,指导各区因地制宜、个性化发展,涌现出靖江市斜桥镇、泰兴市济川街道、兴化市沈伦镇、姜堰区罗塘街道等8个特色片区,形成生态治理新名片。
“在泰州,水不仅是一种生态要素,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水脉就是文脉,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植入城市建设发展之中。”在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看来,泰州要以建设幸福河湖为引领,以实现以水兴产、以水润城、以水彰文、人水和谐为目标,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让幸福水城可观可感、触手可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提供坚实水支撑。
本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邱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