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上海展览中心会场夜景 本版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扫码感受2025上海书展闭幕夜气氛
伴随着最后一批读者心满意足地提着“战利品”走出上海展览中心,为期一周的上海书展昨晚落下帷幕。接待读者近40万人次,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文创销售收入逾千万……这些火爆的数据,不仅刷新了书展历史纪录,更生动诠释了“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深层内涵。
在信息碎片化、线上购物便捷的今天,为何人们依然选择“为一展赴一城”?答案或许是因为:这里有最好的书,最好的读者,最好的氛围。上海书展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图书展销,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全民参与的城市节日,一个链接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巨大平台。
书有磁场
在AI写作和大数据算法主导的时代,“内容为王”是否过时?上海书展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在这里,编辑手写的推荐语,让一本本图书有了“活人感”,不再是冷冰冰的商品。
广西师大出版社展位上,《汉娜·阿伦特的三次逃离》的书封上,贴着编辑手写的语句摘抄:“女孩的裙子越来越短,男孩的头发越来越长,音乐的声音越来越吵……时间毫不犹豫地流逝,每失去一个挚爱的朋友,就多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这本书在闭幕前一天就已经售罄,观众“鹪鹩”在社交平台与编辑“偶遇”,激动地表示,正是因为看到了手写卡,才入手了这本书。
书展不仅是书的盛会,更是人的聚会。1000多场活动,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这种亲密的互动是线上体验无法替代的。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带着问题来请教的小朋友,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观众小鲸在书展第一天就买了55斤书,她笑言,本想轻松逛展,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举重拉练了。另一位观众山山,在展台热情的推荐下,一掷千金,花了1.2万元为女儿买了300本绘本。一位外地出版人感慨,在上海书展,他们看到了对好书充满渴求的眼神,听到了读者翻阅书籍时发出的沙沙声,这份纯粹的热情是行业发展的最大信心。
21岁的上海书展,正青春。鲁迅同款“神秘紫色背心”、印有鲁迅胡子的扇子、巨大的“文学包袱”帆布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创产品让经典IP焕发新生。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七海制造局”品牌文创,更是以超过110万元的销售额证明,年轻人不仅爱书,更爱那些能带来情绪价值的文化周边。书展不仅满足了求知欲,更成了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
展有活力
今年的上海书展首次推出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双主场,并联动全市16个区分会场、百家实体书店,以“双主场+X+N”新模式,将书香的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展会空间的物理拓展,更是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深度渗透。
书展的“溢出”效应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品牌含金量,抑或是服务体验。观众小奈感叹,书展上出版社大方地拆开塑封,让她可以随意试读,这种体验感拉满的服务,是线上购书难以比拟的。而对于远道而来的读者来说,书展更是高效的文化集市,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一次性逛遍几十家出版社和书店,这是时间和效率的完美平衡。
书展还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引擎。首次推出的“阅界夜市”,让书香与烟火气完美融合,点亮了城市的夏日夜晚,仅6天就创造了64.8万元的销售收入。“票根经济”联动周边商圈,与“路易威登非凡之旅展览”、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大展等现象级展览互相导流。“双主场”带动餐饮、零售、住宿、交通等消费高达1.81亿元。上海书展已然成为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典范,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最初的图书展销会,到如今集新书首发、名家论坛、文创展示、城市文旅于一体的文化平台,上海书展的进化之路,映射出“书香上海”建设的坚实步伐。这个生动的场景,引导人们进行经典阅读、深度阅读,成为引领行业转型、激发全民阅读活力的风向标。
未来的上海书展,将继续以其开放性、创新性和人情味,不断拓展“不止于书,不止于展”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八月的盛事,更是贯穿全年的文化脉动,持续为城市输送精神养分,为全民阅读注入更强的动力与活力。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