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孔明哲 向袁媛 海报 蒋玉涛
“关于竹子最棒的一点——它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的材料。”加拿大小伙鲁艾可滔滔不绝地介绍起竹材的优点,“所以,用竹子制作物品,是在支持可持续发展、本地资源利用以及天然材料的使用。”
来中国14年,扎根上海创业10年,这个外国小伙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进大山 痴迷竹林
鲁艾可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埃塞克斯县。2011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想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那时我们对竹子很感兴趣,希望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去推广竹材与竹制品。”
与电商平台深入接触后,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从业者。一家福建省南平市的竹制品工厂邀请他去当地考察生活。“就这样我找到了心中的家园,我在那里待了很久,体验武夷山的商业文化和风土人情。”鲁艾可说。
福建南平是中国竹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经过4年与竹林的朝夕相处,2015年鲁艾可认为时机已然成熟,把目光投向了上海。他带着对竹材这项绿色资源的热爱与信心走出了大山,和伙伴一起创办了澳莆(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鲁艾可说,选择在上海创业的理由很简单,“这里充满机遇与挑战。既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还有公平可靠的营商环境”。
上海创业 以竹代塑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鲁艾可用上海杨浦德法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做例子,讲述竹材在建筑中的应用。“上海德法学校的两个校区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这个项目使用了各类竹材,它们是可触摸、可感受、可持续的。”他介绍,工程竹材被广泛用于学校的扶手、楼梯和家具,超过50种不同类型的设施是用竹材打造的。
在鲁艾可看来,相比传统塑料和板材,竹材更加绿色环保,这样庞大的“竹材集成项目”正是未来建筑的形态之一。当然,除了通过各式建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个人消费层面上的革新也是他关注的重点。
“比如,日常使用的纸巾,又比如外卖包装,所有这些都可以用竹纤维来替代,从而达到降塑目标和循环使用。”他表示,公司正在开发环保的高分子材料去适配消费品领域。在上海这座创新之城,他期待公司发展的下一个十年。
消费变革 创新环保
鲁艾可把办公室选在浦东陆家嘴,毗邻黄浦江。上海不光有可靠的科研保障、项目支撑,更重要的,是他想凭借上海这些优势,去吸引四面八方的客户。
“除了上图东馆和上海德法学校,公司在四川、安徽、广西、湖南、江西都有业务。中国各地都越来越重视绿色资源的利用与普及,这与我们的初衷不谋而合——加速推广竹材运用,实现绿色发展。”他感叹,如果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够引领建筑和消费材料的变革,那么一定是中国。
“翠浪千重接碧空,万杆私语诉清风。破土穿云三日长,擎天立地自从容。劲节虚怀藏大智,生生共守四时同。”他念起了最近刚写的一首打油诗,在这个加拿大小伙看来,竹子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如今作为材料,它还将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
“中国是竹资源大国,在竹林培育、竹制品研发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大有可为!”采访最后,鲁艾可兴奋地通过镜头向全世界发出邀约,“我相信这里的技术积累、合作伙伴和优质产能,期待和世界各地有志于发展创新环保材料的人建立联系,一起把中国的竹材推广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本报记者 董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