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书展数据诠释“书香上海” 茅善玉首张黑胶唱片书展发布 “明年我还要来” 书的阅界 展的引擎 人的悦会 城的盛事
第11版:2025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2025-08-20

茅善玉首张黑胶唱片书展发布

她是《雷雨》中的繁漪,是《露香女》中的顾露香,也是《敦煌女儿》中的樊锦诗……刚刚走过从艺50周年的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日前在上海书展发布了自己的首张黑胶唱片《玉满浦江五十春》。

这张黑胶唱片收录了茅善玉在六部经典沪剧作品中的14段唱腔精选,每一段都凝结着她对艺术的痴迷与探索。踏入沪剧大门,茅善玉的开蒙戏是筱爱琴的《庵堂相会》,随后她又学习石筱英的石派,最终成为丁是娥的学生。

茅善玉动情地回忆起脑海深处的画面: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她去丁是娥老师家,在二楼的阳台上,她看到丁老师拿着剧本,打磨着自己的唱腔,完全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当时我心里就想好了,将来我也要自己来创作唱腔。”茅善玉说。

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丁是娥带着茅善玉登台,合作了经典剧目《罗汉钱》。每逢这般重要场合,丁是娥总愿意提携年轻人。一次录音,丁是娥特地跑到录音棚,指导茅善玉演唱《向五儿·推磨》。当茅善玉面对一句高音唱腔感到吃力时,丁老师果断地为她修改,告诉她:“流派要流,不能死学。”这句话让茅善玉茅塞顿开。她意识到,艺术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

茅善玉吸收了石派的甜糯与丁派的戏剧张力,在自己的唱腔中糅合了京剧、越剧、评弹、锡剧等剧种曲种的特色。在创作《露香女》时,她为了一句起腔,反复听锡剧大师梅兰珍的唱腔。在塑造《敦煌女儿》中的樊锦诗时,她汲取了京剧老旦的唱腔、台步,让人物更加立体饱满。她甚至将袁派男声唱腔融入到《生死对话》的革命英雄形象中,以增加戏剧张力。

茅善玉回忆起自己为《敦煌女儿》作曲的夜晚,常常被人物所打动,泪流满面。这份沉浸与热爱,最终化作茅善玉表演的魅力:既有海派文化的风雅,也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既有传统经典的韵味,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