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胸科创新术式使持续性房颤消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版) “锁住”松牙、残根再利用,不拔不种修复口腔,老人想吃就吃!(专版)
第16版:新民健康/专版/医技 2025-08-20

胸科创新术式使持续性房颤消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版)

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其中,持续性房颤因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以心房电活动紊乱为特征的心律失常。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主导,节律规整,频率在60-100次/分钟。而当发生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心跳频率可达350-600次/分钟。

在房颤的分类中,持续性房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7天,且无法自行终止,通常需要通过药物或其他干预手段才能恢复窦性心律,即使恢复后也容易再次发作。随着病情的进展,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房会逐渐扩大,心肌组织也会出现纤维化改变,这不仅会加重心律失常的程度,还会增加治疗的难度。

持续性房颤对患者的危害不容小觑。由于心房颤动时收缩功能下降,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循环流动至全身各处,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此外,长期的房颤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逐渐损害心功能,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房颤有哪些治疗方式?

目前,针对房颤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包括控制心室率,避免心跳过快给心脏带来过度负担;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部分药物还可尝试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不过,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疗效也存在个体差异。

导管消融术是近年来在房颤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微创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能量(如射频、冷冻等)传递到心脏内引起房颤的病灶部位,使病灶组织发生坏死,从而达到根治或减少房颤发作的目的。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外科手术治疗房颤主要适用于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需要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在进行心脏手术的同时,通过外科手段对房颤病灶进行处理,如迷宫手术等。不过,外科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一般不作为房颤的首选治疗方式。

创新术式有什么优势?

脉冲消融技术相当于独特的脉冲加转子的消融术式。其中的转子是指在心房内存在的一种稳定的、快速旋转的电活动,它被认为是维持持续性房颤的重要机制之一。传统的导管消融术在治疗持续性房颤时,往往难以精准定位和有效消除转子,导致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创新术式通过先进的电生理标测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并定位转子的位置,为后续的消融治疗提供准确的靶点。

脉冲消融是该创新术式的另一大亮点。与传统的射频消融相比,脉冲消融具有能量释放更精准、更均匀的特点。它能够在有效损伤病灶组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心肌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不仅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还提高了安全性。

此外,脉冲加转子消融术式操作更为灵活便捷。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标测结果,灵活调整消融的范围和能量参数,实现个体化治疗。

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来说,接受脉冲加转子消融术式治疗后,首先,由于该术式能够精准消除转子等关键病灶,从根本上改善心脏的电活动紊乱状态,有效减少房颤的发作频次。其次,减少了对药物的依赖。传统治疗中,很多持续性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还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接受脉冲加转子消融术后,随着房颤病情的改善,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逐渐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减轻药物带来的困扰。再次,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由于手术能够有效控制房颤,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房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了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了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最后,脉冲加转子消融术式属于微创手术,手术切口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能够尽快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团队于房颤介入诊疗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团队研发的“肺静脉隔离联合转子消融胸科术式”及配套的“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体系”,通过精准的电生理机制解析与创新性消融策略整合,相关技术标准被纳入多项国际诊疗共识参考体系。

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与智能化随访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流程的标准化与精细化。在技术创新层面,开展一系列开拓性探索:国际首创腔内超声(ICE)引导下房颤消融技术体系,在华东地区率先开展全流程零射线房颤消融手术。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获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