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浦东五环”上海滨水生活新标杆
第3版:申观察 2025-08-22
继“一江一河”贯通后,上海市中心最大规模滨水空间更新工程规划官宣

“浦东五环”上海滨水生活新标杆

“浦东五环”示意图

“浦东五环”之一的陆家嘴水环两岸郁郁葱葱 本报记者徐程 摄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继“一江一河”滨水岸线贯通之后,上海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处、更广袤的内河水网。一场规模空前的滨水空间更新工程,正在浦东的核心地带悄然铺开。

本周,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发布会上,浦东新区正式官宣了“浦东五环”规划。

从“一江一河”到“五环成网”,上海的滨水空间治理正从壮阔的城市天际线,走向更具烟火气的社区腹地。这背后,彰显出城市治理理念的什么变化?“串珠成链”遇到哪些堵点?近日,记者实地采访了“浦东五环”项目规划者、设计者与建设者等,探寻水环背后的故事。

缘起 从“品字形”到“五环网”

昨天清晨,家住仁恒河滨城的谢云从家出发,一路在鸟语花香中漫步,最后来到杨高南路陆家嘴水环畔。“水环造好了,不用特地去逛公园了。出门就是水清岸绿、碧波荡漾,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只要天气好,我几乎每天都会出来绕着水环散散步。”她告诉记者,天气好的时候,她还会约上几个小姐妹,一起在水岸边拍照打卡,身心愉悦。

记者了解到,目前作为“五环”之一的陆家嘴水环全长12.5公里,已基本建成开放,形成服务66万人口、四季有花、满目皆景的蓝绿滨水空间。今年6月底,世博水环品质提升工程开工,将与黄浦江衔接成环,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该水环全长约22.3公里。整个“浦东五环”水脉均位于浦东最核心区段,环内总面积达199.4平方公里,辐射人口约230万,涉及13个街镇。

“浦东五环”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它的诞生,源于一次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深刻洞察与重塑。

“最初只是3个环。”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建设管理处二级调研员杜俊告诉记者,这3个环包括:陆家嘴水环、世博水环和张江水环,分别对应着金融、文化会展和科技创新三大核心功能区,在地图上构成了一个稳固的“品字形”结构。

然而,规划者们并未止步于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能把三八河、王家浜和咸塘浜这3条总长约6.6公里的河道贯通,就能将原先独立的3个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杜俊说。

这个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浦东核心区水网联动潜力的全新想象空间。于是,今年6月底,“五环”的概念正式被提出。通过新增两个连接性的枢纽环——暂命名为南浦水环和花木水环,最初的“三核”布局升级为“五环成网、全域联动”的宏大格局。“五环”的命名,也颇具匠心。陆家嘴的金融地标、世博的全球记忆、张江的科创底色,都已深入人心,名字“铁板钉钉”。而新增的两环,“南浦”暂时取自其附近的南浦大桥,“花木”则源于其所在的花木街道。“我们仍在征集各方意见,力求命名让市民一听便知其方位,感受到亲切感。”杜俊说。

重塑 串珠成链唤醒记忆

如果说“五环成网”是其物理形态的雄心,那么“人民治理”则是其内在灵魂的升华。作为项目的设计方,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钟律将“人民性”视为水环设计理念的核心。

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浦西的上海人,钟律因为浦江东岸的成功设计,这次和浦东“再续前缘”,也为“浦东五环”设计带来了另一种视角,不知不觉融入了浦西很多小网格的设计理念。“我小时候生活在梧桐区,到浦东要先乘坐71路,到陆家嘴乘摆渡,然后再坐公交车到高桥,当时浦东很多地方都是农田。如今浦东已经走过了大开大合的开发阶段,水环的贯通就是为了把大尺度转换为小尺度。途经的每个街镇都有不同的文脉,通过水环串珠成链,大家对唤醒文脉和环境的共同记忆。”

在她看来,“五环”串联的不仅是水系,更是城市的日常生活;它不仅关乎生态治理,更是一次对存量空间的提质增效与城市空间格局的重塑,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民生,让更多人了解浦东,了解上海”。

各个水环定位明确:陆家嘴水环为“金融营商环”,世博水环是“人民聚场环”,张江水环为“创新策源环”,南浦水环是“全龄烟火环”,花木水环为“乐活运动环”。这5个环,如同5片功能各异但血脉相连的“城市叶片”,通过水脉的“叶脉”紧密相连,共同进行着“光合作用”——集聚文体旅商的城市烟火,推动都市圈功能再升级。

排“堵” 精细入微“穿针引线”

然而,宏伟蓝图的落地,必然伴随着现实的挑战。与当年黄浦江滨江两岸贯通需要协调港口、码头等大型企业等情况不同,“五环”建设面对的,是更细微、更复杂、更深入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那些被小区、企业长期“围合”起来的滨水地带。打通这些“堵点”,成为项目推进过程中最艰巨、也最考验治理智慧的一环。

以陆家嘴水环为例,企业腾地15.7万平方米,居民腾地面积近3100平方米,但做居民工作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一种错觉,“以为围起来的地就是自己的”。

如今,要把那些昔日的“私家花园”变回“公共客厅”,仅靠一纸公文并不够,需要工作人员一次次“会诊”,“一对一”的沟通,加上“一区域一方案”的精细设计。为此,浦东生态环境局会同街道、居委会、业委会以及设计、施工单位,一次次上门征询意见,解除居民的各种担心和疑虑,为社区量身定制设计方案。

花木街道的仁恒河滨城和当代清水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实现贯通,两个小区得将宽约20米、长达900米(双岸1800米)的空间开放共享。经过漫长而反复的沟通,最终居民们表现出了极高的觉悟,同意“让”出这条宝贵的滨水绿带并贯通3.5米宽的步道,成为陆家嘴水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沟通的对象,不乏律师、海归人士、企业高管等。他们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把私密空间变成公共空间后,如果发生安全问题,你们怎么保证?”对此,项目方给出了“人防+技防”的双重承诺。一方面,水环沿线配备了24小时巡视的专业安保力量和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整个水环沿线都将安装无死角的监控设施。这些监控直接接入街道的管理中心,确保滨水空间沿线居民的安全感。

除了与人沟通的“软件”挑战,还有物理障碍的“硬件”难题。在白莲泾与世纪大道交会处,一座信号塔恰好挡住了世博水环贯通的路径。设计师们最终拿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我们做了一个架空的步廊。”钟律介绍,“这样一方面维持了信号塔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步道穿行而过,整个空间被打开,视线也变得非常好。”这座信号塔还将做外立面的美化设计,有望成为水环上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从与沿线企业小区的“寸土必争”,到与障碍物的“巧思共存”,“浦东五环”的建设过程,如同一场精细入微的“穿针引线”,最终将城市的滨水空间,一针一线地“绣”还给人民。

未来 面向全球“治理范式”

根据规划,“浦东五环”将在2027年全面建成。届时,浦东收获的将不只是一处处旖旎的滨水空间;还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构建一套以“人民城市”为核心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世界级水岸治理样板”。

为此,“浦东五环”项目从诞生之初,就植入了“智慧”的基因。未来的水环,将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公共空间。记者了解到,市民通过百度或高德地图,就能轻松找到水环的入口和市政道路的连接点,实现“自由进出”。水环沿线有八十多种植物,春天的海棠,夏天的紫薇,秋天的北美红枫、狼尾草,冬天里的茶梅……漫步其间,看到不认识的植物,市民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了解其详细信息。在一级标识牌上,不仅有公园的面积、植物种类等科普知识介绍,还有周边的公交、地铁信息等。

在已经开工的世博水环建设中,这种智慧体验还将升级。杜俊透露,一个专属的App正在开发中,它将整合沿岸的文、体、旅、商等资源。无论是找一家咖啡馆小憩,还是预订一个体育场馆,都可以通过扫码实现。此外,一套“数字孪生治理平台”也已上线,能够对滨水空间实时调度和精细化管理。

比技术创新更深远的,是制度和机制的突破。“一江一河”的经验告诉人们,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不仅需要“建得好”,更需要“管得好”。

“开门做水环”,是浦东贯穿始终的原则。在世博水环的方案设计阶段,项目方就通过人大、政协委员等渠道,广泛收集民意;方案初步形成后,又与街镇的居民和企业代表座谈沟通,分门别类地吸纳各方意见。为了将这种“全民参与”固化下来,浦东正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一个名为“水岸人民理事会”的组织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法治保障也在同步推进。项目方发布了《世博水环水岸空间设计导则》,为后续水环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已有的《浦东新区陆家嘴水环管理若干规定》基础上,更宏观的“浦东新区滨水公共空间管理立法研究”已经启动,未来有望形成新的浦东法规。

更具全球视野的是,浦东正与国际组织合作,研究全球首个“滨水空间公平性指数”,并有望将其纳入联合国的“上海指数”体系。这意味着,“浦东五环”的建设经验和治理理念,将形成一套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体系,为全球其他城市的滨水空间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从一条河、一条江,到一个由5个环共同构成的城市水网;从一次空间更新项目,到一个旨在输出全球治理样板的宏大实践。以水为脉,以民为本,以数为擎,浦东“五环”不但将成为环环相扣、步步生花的“活力纽带”,更将绘就一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画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