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结婚启事 康复科里年轻人多起来 揭秘祖先的“行走轨迹” 水种旱管“八月香”上午开镰
第6版:科教卫新闻 2025-08-22
抗旱早熟低碳减排 水稻告别“无水不欢”

水种旱管“八月香”上午开镰

上午,在金山区廊下镇,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八月香”开镰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吃稻米,还能减排温室气体?今天上午,“八月香”系列优质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在金山廊下镇开镰,其中包括“沪旱16(八月粳)”“沪旱香软61”等多个品种。彻底颠覆传统水稻的“无水不欢”,“八月香”系列品种旱作种植,不仅可减排温室气体90%以上,还与生菜高效轮作,并形成米浆、米酒、面膜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平均亩产超过450公斤

目前,以节水抗旱稻为基础的都市农业“稻+”模式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推广,其中还产生了全球首个CDM机制(清洁发展机制)采纳的节水抗旱稻甲烷减排新方法学,今年在第1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上成功通过审议通过。

作为节水抗旱稻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团队经过数十年耕耘,从育种机制探索、新品种开发到产业化推广,培育出一系列优质节水抗旱稻“八月香”品种,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超过2000亩。今天上午的开镰主力军“沪旱16(八月粳)”,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市民对稻米软糯口味的偏爱。它田间表现十分优秀,在孕穗和抽穗期连日40℃的超高温影响下,结实率依然超过90%,平均亩产超过450公斤;市场潜力十分亮眼,米粒更饱满,口感也更软糯。

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介绍,近些年,以“八月粳”为核心,上海水稻种植探索建立了稻—菜—菜,稻—玉米,稻—草莓等轮作生产模式,从土地高效利用的角度探索耕作制度创新,为缓解上海在耕地资源紧缺条件下园艺和经济作物发展空间显著不足的问题,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大幅提高农民收益提供了新范式。

大大减少田间甲烷排放

与此同时,最新选育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沪旱香软61”,去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今年以低碳模式在闵行、金山等地种植。每年,上海最热的七八月份,正是水稻生长期后的后半段,田间“八月香”不用灌水,甲烷排放量也能比传统种植模式减排60%至70%,要知道甲烷的温室效应高达二氧化碳的80倍。今年6月,新品种“沪旱香软61”首次在上海规模试种,通过水种旱管模式,即使是酷暑高温天里,田间管理也不需要淹水层,这就避免了田里“咕噜咕噜”冒泡泡的现象,大大减少水稻田间排放的甲烷。

“田间,我们还放置了6个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装置来做低碳的监测,监测正常水稻水田与旱作的节水抗旱稻的田块差异,希望可以做低碳稻米的标签认证。如果试验成功的话,这会是上海首个低碳标签的优质稻米品类。”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成果促进部赵洪阳说。

随着《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项目方法学》成功备案浙江省首个农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首笔种植节水抗旱稻的碳普惠交易在浙江嘉善完成,首个CDM机制采纳的节水抗旱稻甲烷减排新方法学成功审议通过,来自上海的“八月香”系列品种正在不断探索农业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我国农业低碳转型。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