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候鸟专家”送来顶尖技术 真火  真烟  真练 减缓早期患者记忆衰退速度 多模态通用感知能力超越GPT-5 家园携手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第7版:科教卫新闻 2025-09-04
宝宝入幼儿园近一周还在闹情绪?学前专家支招

家园携手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开学近一周,不少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却仍在发愁——“晚上不肯睡、早上叫不起”“明明已经上了几天学,送到园门口却突然哭闹不肯进去”“回家之后情绪反复、睡得不安稳”……原本以为孩子已经逐渐适应,却发现挑战才刚刚开始。

针对这些开学初普遍存在的育儿困惑,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为家长送上专业而实用的应对策略。方玥表示,分离焦虑、作息紊乱、情绪反复等是幼儿入园初期常见现象,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应当耐心观察、科学引导,“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远超我们的想象”。

晚睡晚起作息还乱着

“宝宝晚上不肯睡,早上起床又特别难,开学都快一星期了,还是没调整过来。”一位中班幼儿家长无奈地说。方玥表示,调整作息仍需循序渐进,不建议强行逼迫。“可以每天提前15—20分钟安排孩子睡觉和起床,慢慢向幼儿园作息靠拢。睡前一小时尽量用读绘本、听轻音乐代替看电视玩平板,营造安静放松的入睡氛围。”她还提醒,周末家庭生活也应尽量模拟幼儿园的节奏,固定三餐和午休时间,“让孩子的身体逐步适应幼儿园的规律”。

方玥强调,即便开学一周仍未能完全调整,家长也不用过于焦虑。“老师会持续给予关注和安抚。只要家园配合,孩子一定能适应。”

突然“反悔”不愿再上学

“本来开学前几天还挺期待,上了几天学,今天早上突然抱着我,不肯进园了。”一位大班家长求助道。方玥说,这类反复也属常见,可能与假期与开学后的节奏差异有关,也可能源于在集体中遇到的新挑战。“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急着否定,而应共情沟通。”她建议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比如整理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往书包放一本喜欢的书,增强对入园的“掌控感”。“大部分孩子的反复情绪不会持续太久。一旦重新融入集体,很快又会开心起来。”

但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宝宝,分离焦虑仍是最主要的挑战。方玥提醒家长注意一些要点:勿不告而别,否则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应明确告知何时来接;反复安慰、依依不舍反而会加重孩子焦虑,应果断离开;勿“哄骗利诱”,比如许下“妈妈会第一个来接你”等承诺,若无法兑现,会损害孩子的信任感;勿用语言吓唬,比如说“再哭就不来接你了”等话,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感;勿妥协退让,如孩子一哭闹就推迟入园,易导致行为强化;适应阶段忌“上一天歇两天”,应保持持续入园。

她建议,家长可通过带孩子提前熟悉环境、阅读相关绘本等方式减轻孩子的焦虑,接送时多引导孩子回忆正面经历,如“今天幼儿园做了什么好玩的手工?”

穿鞋、递水杯要指定人

“两岁多的女儿特别‘固执’,一定要指定的人给她穿鞋、递水杯,否则就大哭大闹,乱扔东西。”陈先生一家为此困扰不已。方玥解释,这是幼儿“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孩子需要一个有规则、可预期的环境来建立安全感,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面对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方玥建议家长多些理解,适当放手。要读懂孩子的需求,尽量保持家庭环境整洁有序。可多带孩子接触不同环境,学习“入乡随俗”。“别着急,这个阶段通常是暂时的。爱的起点是理解,了解孩子、顺应孩子,才能真正陪伴他们成长。”

方玥表示,幼儿园老师与家长的心愿始终一致:希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开启集体生活。“请相信孩子的潜力,也相信老师的专业。家园携手,一定能陪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阶段。”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