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安全网”不是“橡皮泥” 上海工匠学院主推“学了就能用”的课程 “冰雪+文旅”成拉动消费引擎 让牧区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第3版:上海新闻 2025-09-07

让牧区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常途援青的故事

常途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受访者供图

“一些从牧区来的孩子即使到了西宁读书,之前也几乎没走出过校园。当语文课本中出现‘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时,他们很茫然,因为没见过柳树。”回忆起这一幕时,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常途说着说着,哽咽了。

2022年,作为上海“组团式”教育支援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团队的领队,拥有30年教龄、26年党龄的常途从长江尾来到三江源,担任校长。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在上海市的援助下、为解决当地农牧区孩子上学难问题新建的寄宿制中学,于2019年9月1日开学,面向果洛州6县招生,藏族学生占比高达97%,其中70%来自牧区。

“如果我们能点亮一个孩子,那么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如果我们点亮一群孩子,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家乡。”常途表示。

打开看世界的窗

“我下定决心,要创造更多条件,带孩子们走出校门,认识社会。”常途说。

改变,从课堂开始。常途带领援青教师团队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引入“共创式”教学,鼓励当地教师结合藏族文化,设计情境化课堂。此外,他组织学生赴上海、杭州等地开展研学。“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常途强调,每一次外出研学,都要让孩子们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和分享。哪怕只是部分学生亲身体验回来后的讲述,也能为其他同学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有孩子兴奋地向同学展示拍到的风景:看,这不是普通的电线杆,上面有光伏发电板!

2023年底,我国首支藏族青少年管乐团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成立。仅仅半年后,他们就捧回了“中华杯”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奖杯。2025年1月,孩子们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智能教学进课堂

数字化音乐教室、电子实验室、书法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如今,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可以用课堂上所学的编程知识控制机器人灵巧穿梭,也可以使用3D打印机,将想象变为现实。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榜上有名,成为全国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为数不多的民族学校。

2024年以来,常途牵头募集爱心资金近100万元,在学校创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当时,一笔款项暂未到位但设备需付款,他个人先垫付了25万元。青海正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了解绿色发展,玛尔挡水电站模型、“双碳”主题沙盘等被搬进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去年,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同学还和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同龄人同上一节课,在线协作完成AI项目。“一开始我还担心果洛的孩子会跟不上,结果他们上手很快,提问也很有见地。”常途欣慰地说。

教育援青结硕果

常途感叹,援青三年,“孩子们看世界的视角变了,不再只想着‘走出去’,更想着‘带回来’。”今年高考,果洛西宁民族中学125名高三学生中有115人被本科院校录取,其中两人分别被上海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和上海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民族班)录取。一名学生告诉他,自己选择学习法律,希望学成后能为家乡普法出点力。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这让常途倍感激动和振奋。在青海时,他推动设立“营养计划”“温暖计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每学期几百至1800元不等的资助。回上海后,他继续联络资助190名孩子,捐赠图书,推动“梦想实验室”和“科技连廊”建设。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徐一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