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重新定义“公园” 今秋世博文化公园玩什么 闲置空间变身精致“公共客厅”
第3版:上海新闻 2025-09-19
上海已建156个社区花园,日常维护串联邻里温情

闲置空间变身精致“公共客厅”

徐家汇街道徐虹北社区花园“疗愈花园” 金旻矣 摄

改造后的东明路街道社区花园“锦翠苑” 受访者供图

小区里的闲置角落,如何成为四季有景的“公共客厅”?建一个社区花园串联起邻里温情,就是一个找回“老弄堂里烟火气”的好办法。记者获悉,目前上海已建成156个社区花园,“十五五”期间该项目将作为民生项目重点推进,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正在制定相关导则,有望年内发布。

好去处来自小学生提案

毛茸茸的狐尾天门冬,圆滚滚的“皮球柏”,摸一摸就满手香味的黄金香柳,还有紫苏、薄荷、迷迭香、香芒草……在徐家汇街道徐虹北生活盒子顶层,有个精致的“疗愈花园”。花园用“五感”理念打造,与边上咖啡吧的调性相融,成为附近居民莳花弄草的好去处。花园中还有不少可认养、可采摘的蔬果,正在等待“小主人”浇水施肥。

徐汇区织生社区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孙美雯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邻里中心的闲置空间,考虑到徐虹北片区内缺少供周边居民休憩赏花的小花园,便通过改造营建出了这座“空中的社区花园”。“花园的设计方案来自交大附小的孩子们,他们提出了很多巧妙设想,比如模仿积木搭出花箱、将徐家汇的天际线融入设计中,最终这些提案都一一落地。”孙美雯表示。

在上海,像这样在居民身边打造的社区花园正日益增多。以东明路街道为例,从2019年起探索居民区社区花园营建路径,针对部分老旧小区公共绿化区域存在植被品种分布不均、维护管理不当、居民休憩和儿童游乐场地缺乏等问题,以专业团队带领居民区的核心骨干共同参与设计建设迷你花园,居民自治种绿补绿。目前,街道的“社区花园节”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营造了大大小小100多个改造点位。

后续运维需“在地方”

“三分建,七分养”,社区花园的后续维护,一直是横亘在业内的难题。前几年,也有一些社区花园被曝建完之后无人管理,没多久又再次回到以前“灰姑娘”的模样。

社区花园,谁来打理?资金谁出?面对两大“痛点”,上海她创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小雪表示,社区花园的保养内容包括植物补种及硬件维护,比如多年生植物第二年会有30%的损耗率,每隔一年需要进行一次木质地板、廊架的修理等。她认为“一座小型社区花园每年投入一两千元即可维持,面积大点的也不会超过五千元,可以尝试与居委会协商申请这笔费用”。

杨小雪提到,每个花园都需要一个政府主导或居民自发形成的“在地方”,组织带领有热情、有意愿的群体去维护身边的花园。“花园建好后,一般前两个月是密集维护期,志愿者可以排班轮流去浇水养护。拔草的频率三到四个月一次,可以带领社区里的孩子一起参与。其实小朋友挺喜欢拔草这件事,但不知道拔哪些、什么时候拔,需要有人带领和指导。”

创智农园共建社成员及创智农园堆肥小组发起人秦颖则认为,一旦社区花园的“使用者”和花园建立起了感情,便很愿意共同延续花园的“寿命”。“创智农园建好后,周五和周日都会有户外绿植园艺方面的志愿活动,平时也会有一些兴趣小组、手作工坊。只要经常到这个空间来玩,就会慢慢被环境所影响,进而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也成为志愿者。”秦颖说,农园也会鼓励社员申请各种基金去改造一小块空间,大家有了归属感,自然会投入热情将这块空间维护好。

“对待社区花园的管理,要‘佛系’一点,因为本身须靠居民和志愿者参与,而非强制的。‘在地方’如果能把这块地和街区的气氛营造起来,那运营就自然而然成了副产品。”

东明路街道则在探索民间林长、社区园艺师等制度,带动居民一同维护花园。街道林长办联络员董莲婷介绍,今年街道通过一个多月6堂课程,已经培训了60名有基本技能的社区园艺师,通过知识赋能壮大民间绿化力量。

年内有望突破160个

上海今年有望突破160个社区花园。“十五五”期间,符合条件的花园有望加入上海下一个“千园大家庭”。

市绿化指导站社会绿化科高级工程师邹福生透露,目前本市正在制订社区花园建设的技术导则,对花园的面积、功能等设定一些“标准”。比如,社区花园面积在20至1000平方米左右较合适,至少要能容纳人走进。此外,希望社区能组建小团队来推进这项工作,从设计到施工、维护全程参与。今后,社区花园的运维或许还能成为义务植树尽责的一种形式。

此外,来自黄浦、普陀、杨浦、徐汇的部分社区花园已成为本市“共植行动”首批社区花园点位,这也象征着市级社区花园支持行动正式开始,为社区花园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