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摄于淮海中路
1992年摄于南京东路
1998年摄于黄河路
1995年摄于南京东路
1991年摄于南京东路
1990年摄于南京东路
1997年摄于黄河路
1997年摄于卢湾
1992年摄于南京东路
◆小 新
脸上戴着蛤蟆镜,腰间别着Walkman,倚在一辆改装过的自行车边的时髦男子;雪天依偎着,不知是不是回娘家的一对小夫妻,手里提着购物袋;街头歇脚的寻生意的人背后是充满英伦风情的巨大广告牌……更别说,层层叠叠着雅园酒家、笠笠酒家、黄河路99号的巨大霓虹灯箱,那些黄河路与乍浦路的照片与《繁花》等文艺作品相互印证、彼此呼应,共同重构了一个活色生香、气韵生动的市井图景。
上海有一个雍和。而雍和也以自己的镜头为这座城市留下了诸多解读上海乃至中国社会变革的视觉索引。记者的职业背景,使他有着强烈的百姓意识,他的镜头始终对准变革中的普通人。他擅长在纷乱的现场中捕捉具有象征意义的瞬间,但无论是股民、排队等待签证的市民,还是弄堂里的居民,他都以一种真实、真诚的态度去记录,记录着宏大的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产生的细微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有着某种穿透力,来自独立观察、冷静记录又不失分寸感的特质,并在创新与守成、批判与理解之间找到平衡。雍和关于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摄影作品,是纪实摄影作为社会档案和艺术表达双重功能的典范。他以新闻摄影师的敏锐以及艺术家的表现力,为上海的蜕变留下了深刻且动人的视觉见证。
雍和曾说他发现“以前拍的很多照片,是碎片。现在重新扫描、解读后,就发现是一个新的世界”。他也感叹“原来觉得是好的照片,如今看来没什么价值。反而一些随手拍的照片,如今看来很有意义”。这正说明了纪实摄影的魅力——它记录当下,也留给未来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