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爱尔兰作家和脱口秀演员谈“乡愁” 让马林斯基合唱指挥赞不绝口 家里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第11版:文体汇 2025-09-20

家里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上海成为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的沃土

G僧东

饼叔

何广智

“上海这个城市特别包容,你在台上无论讲什么观点,都有人认可,也有人质疑。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在上海还是在上网。”9月19日,脱口秀演员何广智在“2025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上说。这座包容的城市,正以独特魅力成为众多创作者的沃土,何广智、G僧东、饼叔等创作者在此扎根成长,他们讲述上海就像讲述家里的故事,而家里的故事总是最动人、最贴心,更重要的是,家里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烟火气里淬出灵感

初到上海时,何广智曾因外貌和经济状况自卑,“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也没有钱”。直到遇见一群脱口秀同好,他才慢慢找到归属感——“他们和我一样平凡,也没什么钱,每次演出站在一起,我们都自嘲21世纪了还有丐帮”。

上海的包容给了他表达的勇气。他和好朋友们将平凡的日子,甚至敏感、懦弱等人性缺点,都变成脱口秀里的“武器”,还调侃行业里有“六边不行战士”。在他看来,脱口秀演员都喜欢往上海凑,因为这里氛围好,是个非常适合创作的城市。在上海的日子,满是鲜活的创作素材,而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成了他段子里最动人的底色。

上海话是成功密码

G僧东原本是个广告人,在公司那会儿他就发现身边藏龙卧虎,同事不少都是网上创作的“隐形高手”——有同事是小有名气的KOL,连实习生都靠公众号做出了名堂。老板常会走过来说“谁谁谁帮我们转一转”,这种亲近感让他觉得“和创作者的距离一点都不远”,也悄悄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2016年,他的公众号攒下几十万粉丝,偶尔能变现,心里的底气慢慢足了。2017年夏天,他辞掉广告工作全职做博主。一开始都讲普通话,但是提及弄堂故事、街头俚语时,总觉得“差了点意思”。有次试着加了句上海话调侃“拎不清”,评论区突然热闹起来——上海观众说“这才够味”,外地观众问“这句话到底啥意思”。从那以后,他开始拍纯方言视频,“虾有虾路,蟹有蟹路”的俚语、“察言观色,心领神会”的处世智慧,都成了视频里的亮点。

后来他做《好叫好伐》平台,采访路人,有阿姨讲老弄堂的回忆,有年轻人说在上海打拼的故事……这些鲜活的声音让账号“活”了过来。接下来他还要联名上海交通卡、出上海话教学扑克牌,“想让更多人知道,上海话里藏着好多有意思的事”。

街转角处挖掘诗意

饼叔曾是一名战地记者,如今是B站拥有百万级粉丝的美食人文账号“食贫道”的主理人。他擅长以美食为切口,串联起沉重议题与大众兴趣,既有烟火气又饱含深度,常让观众“笑着看进去,哭着看出来”。

饼叔曾拍摄过上海拳馆里的煲仔饭,将美食与城市里的鲜活场景结合。他还关注到一群街头演艺工作人员——这些创作者都持证上岗,不仅有严格的上班时间,还要考勤……在他看来:“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为像我这样的UP主提供了优质的创作土壤,让我们能轻松捕捉到打动人心的细节,创作出贴近城市质感的内容。”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