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掌声如潮。202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的颁奖舞台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段段源自平凡生活的真挚讲述。他们是我们身边的邻居、同事、守护者,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关键时刻的抉择和突破极限的探索,汇聚成照亮城市的精神之光,诠释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
守护者 以凡人之躯,筑起温暖屏障
城市的温度,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这群守护者,用行动为“温暖”写下了最坚实的注脚。
“妈妈,我一切都好。”舞台上,民警姜经纬那一声跨越山海的问候,瞬间湿润了无数人的眼眶。12年前一个偶然的承诺,他成了山西吕梁一对失独老人“天上的儿子”,用陪伴抚平了创伤,并将这份爱延伸为辖区357位独居老人的“老伙伴”计划。同样将善举内化为习惯的,还有房产经纪人卢广宏,他8次冲入险境,火场救援、抓捕歹徒……他的身影,是这座城市浩然正气最直观的体现。
而在更私密的空间里,守护以更绵长的方式呈现。技师龚建强用二十余载不离不弃的陪伴,为重度脑瘫的妻子创造了生命奇迹,并将这份爱转化为“志愿服务工作室”,感染着更多人。护理站长赵听听,用一次次“超时”的服务,为1091位失能老人托起有尊严的晚年,她连续5年春节的坚守,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温柔的践行。来自尼泊尔的Maskay Ashish,则用56次献血和“血缘”志愿服务,证明了爱心无国界,他将上海视为家园,成为了连接中外的“热血志愿者”。
开拓者 以非凡之志,探索未知边界
上海的高度,源于对创新突破的不懈追求。这群开拓者,在各自的领域挑战极限,为城市乃至国家赢得了荣光。
深潜勇士胡建的故事,引来现场一阵惊叹。25年劈波斩浪,他从“世越号”到“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死神盘踞的深海里一次次完成“使命必达”的壮举,刷新着中国饱和潜水的纪录。而仰望星空的“天关”卫星研制团队,则将中国人的视野拓展至浩瀚宇宙。他们打造的“天关”卫星,如同在太空张开的“明眸”,捕捉宇宙转瞬即逝的奥秘,该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标志着中国在X射线天文学领域进入新时代。
从深海到太空,从现实到虚拟。在上海“模速空间”团队的努力下,一个全球领先的大模型创新生态在黄浦江畔快速崛起,百余家企业集聚,近千项知识产权成果诞生,他们用“上海速度”为人工智能时代筑基。而“00后”教师卢俊威,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以碾压之势夺得工业4.0项目金牌和最高奖,打破欧洲垄断,他用金牌诠释了“技能报国”的青春誓言,正为上海培养着未来的大国工匠。
点灯人 以不息之力,传递希望火种
城市的美好,在于它让每一个梦想都有开花的可能。这群点灯人,不仅点亮了自己,更照亮了他人前行的路。
双目失明的马寅青,站在台上自信从容。她未曾被黑暗吞噬,反而为视障群体开拓出“有声书”的新天地,公司里75%的员工是视障伙伴,制作了500多部有声读物。她不仅创业成功,更通过公益体验打破社会偏见,她说:“我要让别人看见我们发出的光。”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失去了什么,而在于创造了什么。
从守护一隅安宁,到探索广袤边界,再到点燃希望之火,“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如同生动的坐标,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海拔。颁奖典礼落幕,但感动常在。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向上、向善、向前。
本报记者 郭剑烽
感动上海年度人物事迹见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