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路275弄3号群租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房间被违规分隔,连灶披间都住了人!这不仅破坏历史保护建筑结构,还藏着严重安全隐患,恳请有关部门尽快整治。”今日上午,有市民在“城管执法局长接热线”行动中反映,虹口区山阴路275弄3号一幢历史保护建筑底楼存在群租问题,希望能及时消除隐患。
上午10时许,记者赶到山阴路275弄,弄堂入口外墙上,“上海优秀历史建筑”铭牌格外醒目。此处4幢3层高的老式住宅均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沿弄堂依次排布。走进3号楼底楼,记者看到共有4个房间,目前仅西北角1间有人居住,其余3间虽空置,但屋内仍堆放着桌椅、床板,西南侧1间的违规隔断尚未拆除,群租痕迹清晰可见。
“此前这里确实存在群租行为,我们发现后已整治,目前租客已全部搬走,下一步将拆除剩余隔断,恢复房屋原始样貌。”欧阳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周杰介绍,9月初,执法队接到居民举报,称该房屋疑似存在群租情况。执法队员联合公安、消防、房管等部门上门核查,眼前景象令人震惊:房屋内部已“面目全非”——西南间被新砌墙体“一分为二”,隔出2个小房间各住1人;东南间塞进2张高低床,正在招租;更离谱的是,东北侧原本的灶披间,竟被改造为卧室对外出租。
“4个房间里有3个存在违规出租问题,部分隔间内杂物堆积,拖线板、充电线密密麻麻如蛛网,火灾风险极高。”周杰进一步解释,经调查,3号楼业主多年前就改动过房屋内部布局,今年8月又将底楼4个房间整体转租给二房东,二房东违法搭建隔断后再次分租。而根据《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出租住房应以原始设计或经批准改建的房间为最小单位,厨房、卫生间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供人居住,且居住人数、人均面积需符合规定。对此,城管执法部门约谈业主与二房东,开具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清退租客、拆除隔断,并按原始图纸恢复房屋原状。
据统计,2025年1—8月,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已对152起群租类案件启动立案调查。作为城市管理的“顽疾”,群租整治的难点究竟在哪?周杰坦言,首要问题是群租行为隐蔽,多依赖居民投诉或物业上报才能发现;其次是取证、约谈难度大,执法人员上门核查时,不少房东、租客会拒绝配合;更关键的是,即便短期取缔,群租现象也容易“死灰复燃”。
如何打破“整治-回潮-再整治”的循环?周杰表示,欧阳路街道在群租整治中坚持“疏堵结合、柔性执法”:一方面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群租房坚决清退、恢复原状,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服务业人群的居住需求,主动推荐周边合规优质房源,为租户提供“托底选择”,解除他们搬离后的后顾之忧。同时,街道严格落实住房租赁“双报备、双监管、双登记”制度,确保群租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本报记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