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陈海琳说,秋分时节燥气盛行,人体易受温燥或凉燥侵袭,引发多种“秋燥”不适。秋分养生应顺应天时,从饮食、起居、防寒等多方面综合调养,增强体质,为入冬做好充分准备。
陈海琳提到,秋分时节,早晚温差显著增大,晨起微凉,午后却仍可能令人烦热,而这正是“秋老虎”在作祟。因此在衣着方面,市民朋友应遵循“不令过热、不使过寒”的原则。推荐市民“分层着装法”,方便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外层可选择具有防风或轻度防水功能的外套,内层则以吸湿、透气性良好的天然材质为佳,如纯棉、亚麻或功能性速干面料。这样既能防止在户外活动中因出汗而受凉,也可在回到室内后及时调整,避免积热生燥。
体弱多病者、老年人及儿童尤其不宜盲目追求“秋冻”,而应重视适时添衣,维持身体温度的恒定,预防呼吸道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秋分时节燥气当令,易耗伤人体津液,引发口鼻干燥、咽喉干痛、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中医强调“肺主秋”,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秋季养生应以润肺生津、滋阴防燥为重点,同时兼顾健脾益胃,以增强运化功能。推荐食用梨、银耳、百合、芝麻、杏仁、白萝卜、甘蔗、荸荠等,这些食物能有效滋阴润燥,缓解各类秋燥的症状。也可用石斛、麦冬、玉竹等泡水代茶,辅助润燥。
此外,秋分后天气转凉,食欲增强,须防暴饮暴食加重胃肠负担。昼夜温差大易致腹部受凉,诱发腹泻或肠胃炎,此时也是肠道传染病的次高发期,原有消化系统疾病者易复发。建议多食山药、南瓜、小米、红枣等健脾暖胃之物,增强脾胃功能与免疫力。
秋高气爽,是开展户外运动、陶冶情操的大好时机。陈海琳提到,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但秋季运动需遵循“不宜过汗、不宜过激”的原则,以防津液耗伤、阳气外泄。
在情志调养方面,秋季人容易产生悲秋、忧郁的情绪。因此,秋季养生重在“收敛神气”,保持内心宁静和乐观开朗。可多与亲友交流,多参与户外活动,登高望远,赏菊悦心,以开阔胸襟,排解郁结。练习静坐、冥想、聆听舒缓音乐等方式,也有助于涵养心神,达到“秋令降气敛神”的养生目的。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