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周边漫步 寻访奉城老城厢里的红色地标 张焕纶 创办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
第16版:新民旅游 2025-09-30

张焕纶 创办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

扫二维码看视频

张焕纶,近代中国教育家,字经甫,号经堂,出身于上海梅溪弄的书香门第。张焕纶青年时入读龙门书院,关心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世之学,对地理学、军事学有深入研究。

张焕纶自龙门书院就读时就已开始从教生涯,后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曾是南洋公学的中文总教习。

正蒙书院创办人

1878年,张焕纶邀集同窗好友数人筹集资金,腾出自家的部分住房,在今蓬莱路144号创办“正蒙书院”。学校地处今蓬莱路、河南南路口东侧的梅溪弄畔。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薛家浜进入小南门水门后向西,流至迎和桥(今凝和路乔家路口),有一条支流向北流至今蓬莱路口再向西流,因其没有出口,故称“半段泾”。据说半段泾沿岸广植梅树,又叫“梅溪”。民国初年,半段泾被填没,筑成蓬莱路。

正蒙书院虽然以书院命名,其实却是一所西式学校,办学宗旨为“博求前贤幼仪,养正诸训,损益古今,参会中外,设为教约程式,试行于家塾”,设有外语、国文、舆地、经史、时事、格致、数学等,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1882年,上海道台邵友濂上任,走访正蒙书院,决定拨款扩建校舍,改善师生条件,重订教育制度。创办人张焕纶主动提出将该校改为官办,因该校位于梅溪旧址便改名为“梅溪书院”,1902年又改为“梅溪学堂”。同年,老城厢里办学的“敬业书院”改为“敬业学堂”,勇于探索改革的张焕纶也受聘担任总教习。

1904年,13岁的胡适从安徽绩溪来到上海,因为张焕纶是胡适父亲生前最佩服的朋友,他便进入梅溪学堂读书,也成为这所学校最知名的校友。1912年,梅溪学堂改名为“上海市立梅溪小学校”。上海解放后,该校多次易名,1986年恢复梅溪小学的校名。2001年,梅溪小学迁址永宁路20号。

梅溪小学的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开创了许多个“第一”:第一个设军事训练的学校,第一个男女生同校学习的学校,第一个形成教研组的学校,第一个对学生品德进行民主评定的学校,唯一参加五四运动集会和游行的小学,也是第一个建立少先队的学校之一。梅溪小学四十周年校庆时,教育家黄炎培曾题词:“吾国教育上海发达最早,上海教育梅溪实开其先。”

《警醒歌》的词作者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专攻经史的张焕纶被聘为中文总教习。

南洋公学当时选址在上海老城厢高昌庙附近,盛宣怀买下了40亩地准备建成校舍。可是,监院福开森却认为高昌庙不太适合建造校舍,以至于1897年4月师范生入学时是租借徐家汇一家丝厂的空余房屋开学。南洋公学当时分设四院,师范院开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外院(即小学堂)、中院(即中学堂)、上院(即大学堂)则孕育了中国近代学制的雏形。

1897年问世的南洋公学师范院的院歌《警醒歌》由张焕纶作词,师范生张惕铭、姚立人、沈心工谱曲。警醒歌歌词共四章,每章都以“警警警”开头、“醒醒醒”结束,主题是:中华民族要自强不息,永不当亡国奴。此后,《警醒歌》成为南洋公学全体师生会唱的爱国歌曲,也成为了中国高等院校具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校歌之一。

文 沈琦华

图 金 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