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IC
从乒乓球赛到全球科研前沿,帕金森病的管理与治疗正在变得越来越立体。运动让患者找回掌控感,医学让他们看到希望,科技则为未来描绘出新的可能。
2025年“体彩杯”全国帕金森乒乓球友谊赛日前在静安区体育馆举行。乒乓球运动是帕金森病长期综合康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在赛场接受专访时指出,作为一种低成本、可推广、可持续的康复方式,乒乓球运动不仅能增强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还能改善心理健康、社交参与和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核心病理机制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丧失,导致多巴胺水平下降。临床上最典型的四大运动症状包括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和平衡/步态障碍,同时可能还伴随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便秘、嗅觉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诸多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球约80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我国超过300万名,数量居世界首位。药物治疗和外科干预(如深部脑刺激)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单纯依赖医疗手段难以全面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因此康复运动作为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临床实践的重视。大量随机对照试验与系统综述显示,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及综合训练均可显著改善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
在众多运动方式中,乒乓球是一项节奏快、动作精细的复合有氧运动,它能够综合训练手眼协调、步伐与平衡调整、肢体反应速度和精细运动控制。长期参与乒乓球运动有助于改善运动迟缓、肌张力等核心症状,并增强平衡与步态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在认知和心理层面,乒乓球运动要求高度专注、策略性应对和快速决策,能够显著锻炼执行功能、注意力和反应灵活性,对延缓认知退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乒乓球的趣味性与社交互动属性,有助于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进而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基础研究还提示,运动干预可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调节多巴胺神经环路以及改善神经炎症状态,为症状缓解和功能维持提供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基础。
运动干预与药物、外科及前沿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将不仅改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还可能通过延缓神经退行性进程、优化神经功能重组,实现疾病管理的全周期干预。体医融合有望成为一种常态模式。为了获得帕金森病最佳康复效果,乒乓球运动可作为患者长期康复的重要环节,建议根据病程阶段、运动功能和个体耐受能力制定个性化乒乓球训练方案,包括运动频率、时长、强度及技巧训练内容,并在专业指导和安全监测下进行。更重要的是,乒乓球运动能够与药物治疗、深部脑刺激及认知康复等多维干预手段协同作用,形成“运动+治疗+管理”的综合模式,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功能维持、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提升的整体解决方案。此外,随着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技术和数字化康复平台的发展,乒乓球及其他运动干预的效果可以实时量化和优化,使患者康复训练更加个性化,科学且可持续。凌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