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夕MO+
参观黄家大院 马柱 摄
参观新石器无人车 本报记者 黄于悦 摄
“织”美术馆
参观译者之家 马柱 摄
本报记者 吕倩雯
浙西南群山环抱的松阳,拥有1800多年的历史,恰似一部摊开的立体史书。千年水利遗产诉说着先民智慧,明清古村留存着乡土记忆,北宋古塔见证着岁月变迁;而今,无人驾驶的车流穿梭街巷,智能工厂的机械臂舞动着节奏,艺术装置点缀着夯土院墙。
9月23日至25日,“文化传薪·县域焕新——主流媒体社长总编看松阳活动”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辑和资深记者走进松阳,感受松阳历史文脉在现代浪潮中焕发新生,实地探访“古今融合、寓古于新”的县域发展案例。
古村新景
乡土空间“融”入时代
“‘隐于青山、开门见岚’,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入眼即是,可以感受到老宅新生,瓦当里长出光影。”初次到访松阳的财联社副总编辑何军,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的这片土地深深吸引。
松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县域之一,拥有100多座结构完整、风格各异的传统村落,国家级传统村落78个。松阳的传统村落并非孤立的“历史标本”,而是通过业态创新、艺术赋能,成为连接城乡、融合古今的活力节点。
四都乡陈家铺村的蜕变,是“古村新用”的生动案例。这座曾因青壮年外流而沉寂的高山古村,在保留黄泥墙体、青石板路的原始风貌基础上,引入先锋书店、云夕MO+共享空间等现代业态。老茶坊飘着千年茶香,新民宿透着现代暖意。如今,陈家铺村年均吸引30万人次游客,村民既守护了家园,又分享了发展红利。
三都乡松庄村则以“艺术”为桥,让古村焕发时尚气息。这座依山傍水的古村,古桥、古道、古民居保留完整农耕文明印记。当地邀请来自全球的艺术家驻村创作,将农耕元素、山水意境融入公共艺术装置与民居改造,村中央的“织”美术馆以传统纺织工艺为灵感,采用现代建筑材料打造,成为当地先锋艺术地标,让古村既留“土味”又添“品位”,成为乡村美学实践的典范。
在中国文化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徐继宏看来,文化人才走进了松庄村,会迸发出一些艺术的新质生产力:“文化赋能、文艺赋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都乡酉田村的“松阳·译者之家”全球译者驻留项目,更让村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窗口。500余年历史的夯土民居内,全球译者在此驻留创作。他们在田间感受农耕生活,在古宅研读文献资料,翻译中国故事、传播中外文化。古老村落通过现代文化交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为城乡融合注入国际化视野。
9月28日,“松阳·译者之家”全球译者驻留项目在酉田村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译者驻留平台,“松阳·译者之家”项目于今年8月试运行,已吸引20位中外译者参与驻留。“松阳·译者之家”是连接乡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让驻留译者们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古典中国”的乡土脉动。
“我们的译者一边进行翻译,一边进行国际传播。这既是乡村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澎湃新闻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黄杨表示,通过酉田村的译者之家来讲松阳、讲浙江,讲好中国故事,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述方式,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探索国际传播的一个新范式。
古脉新传
历史遗产“活”在当下
松阳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从未局限于“封存式”留存,而是以创新方式激活遗产价值,让古老印记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
在松阳县水利博物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松古灌区的故事跨越时空。馆内陈列的古代堰坝模型、明清治水碑刻,与现代水利工程数字演示屏相邻而立,先民“水脉润松阳”的智慧,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现代技术生动再现。古代水渠与现代水库的对比展区,既能触摸到夯土堰坝的粗糙肌理,也能通过数据可视化了解松古灌区如今的灌溉效率,古老水利遗产在当代民生保障中延续着生命力。
松阳老街的“古今对话”更显鲜活。这条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的街巷,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黄墙黛瓦、青石板路,打铁铺里老师傅抡锤的叮当声,与隔壁咖啡店里的咖啡研磨声交织。传统竹编匠人端坐于古朴木门旁编织竹篮,不远处的民宿则以“古宅新用”的设计理念,将老房梁与落地窗、复古家具与智能设备巧妙融合,让老街既保留“古味”,又添“新活力”,成为承载市民乡愁记忆的文化地标。
行走在老街上,安徽日报大皖新闻副总编辑童建明感慨:“在松阳这几天,感受到了古典和现代的交相辉映,发展和治理的相得益彰。”
作为松阳的标志性建筑物,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的延庆寺塔,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遗物,素有“浙江第一塔”的美誉。延庆寺塔采用楼阁式砖木结构,属于唐风宋塔,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塔身虽微微倾斜却屹立不倒,得名“东方比萨斜塔”。
黄家大院则成为非遗传承的新载体。这座清代古宅由黄中和祖孙三代历时60余年打造,总占地面积6460平方米,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院“百寿厅”204个篆体寿字木雕、“凤栖梧桐”等图案精妙绝伦;中院武技楼门罩麒麟图、窗格童子练武图别具特色;后院“梅兰竹菊轩”雕刻传递传统美德。百余年来,大院虽历经日军侵袭、功能变迁,却依然屹立,如今不仅是松阳历史的“活化石”,更成为展示浙西南木雕艺术的“博物馆”。
古基新业
传统优势“乘”上科技
在坚守历史底蕴的同时,松阳以科技为翼,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落地,让古老县域迸发现代产业活力。
智慧交通是松阳科技赋能的生动缩影。无人驾驶公交车穿梭于城区核心路段,车辆搭载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现代设备,可自主识别红绿灯、避让行人;无人物流车以近40公里时速配送快递,途经的却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桥与堰坝。这种“古老街巷+智能交通”的组合,既提升了出行效率,又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肌理。
东方网总编辑助理陈旭东表示:“松阳不仅有悠久的传统,更有现代的气息,这里有智慧交通,有L4级的无人驾驶,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到这里来创业发展。”体验了无人驾驶公交车的扬子晚报社编委李荣洲,同样深切感受到松阳在智能智造领域的发展:“期待更多的人走进松阳,能感受它的自然美,也感受它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松阳大力培育以智慧交通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产业,先后入选浙江首个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试点县、现代化交通产业集群试点县、浙江交通强国试点。今年一季度,综合交通产业实现产值22.88亿元,较去年同期12.25亿元的产值增长86.74%,传统交通枢纽正转型为现代产业高地。
在产业升级的赛道,浙江华威家居集团有限公司展现了松阳智造的实力。华威家居深耕松阳28年,从传统木门生产企业,升级为国家先进级智能工厂。依托“未来工厂”试点优势,企业搭建VANTISWoven iPaaS云集成平台,实现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获评国家先进级智能工厂,更以“链主”姿态带动上下游协同,将314项国家专利转化为本土产能,让松阳成为高端装甲门的全国智造高地。
如果说华威家居是“门户里的科技”,那新石器无人车(松阳)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则是“街巷间的智慧”。在松阳的社区、景区,时常能看到白色的无人车缓缓行驶,车身上“新石器”的标识格外显眼。这些无人车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技术,能灵活应对城乡道路的复杂路况,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更让智慧服务走进了寻常生活。如今,松阳的无人车已覆盖生鲜配送、政务物资运输、景区服务等多个场景,成为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移动窗口”。
“这次体验大大刷新了我原来对松阳的一些印象。松阳的无人驾驶产业、不锈钢产业,都达到或接近百亿级的水准。这样一个山区县能做到如此超前的规划,我们非常看好松阳的发展。”第一财经日报编委、新闻中心总监应民吾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松阳,感受到松阳新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前景,“松阳是不一样的江南,是自然和产业有机融合的地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
从历史遗产的活态传承,到传统村落的创新发展,再到现代产业的科技赋能,松阳正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