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共商合作  增进友谊 镜头记录奔赴抗战路程 “宝山有礼”入驻“定海神针” 支持中外企业深耕上海共享机遇 突破前沿技术  培育未来产业
第2版:要闻 2025-10-11

镜头记录奔赴抗战路程

瑞士档案专家再度来沪解读《通往延安之旅》

瑞士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今年是中国和瑞士建交第75周年。今天上午,由上海市档案馆联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旦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共同主办的《友谊的桥梁——东西方文明交流视野下的上海和瑞士》图片展在复旦大学开幕。在昨天下午举办的“历史视野中的中瑞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13年前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珍贵影像资料《通往延安之旅》的瑞士档案专家内尔利希·丹尼尔再度来沪,与中外学者深入解读这部21分钟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是瑞士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于1938年拍摄的,真实反映了从西安到延安6天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据上海市档案馆考证,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反映抗战早期延安军民风貌的视频,影像珍贵罕见,历史收藏价值极高。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海市档案馆首次公布了这部珍贵的黑白无声纪录片,一经发布便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教授朱鸿召指出,这部纪录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信息大体上包括从西安通往延安的路途情况、延安革命队伍的生活学习娱乐情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分析判断。

通过这部延安影像,可以看出当年从西安前往延安的道路之艰难,也可以看出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之决心。从西安到延安步行路程有400余公里,全程是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还要翻越梁峁沟壑,平均要步行20天。特别是,沿途还要经过国民党特务机构设置的近10道关卡和检查站,除了要吃苦耐劳,更要斗智斗勇。这段刻骨铭心的奔赴抗战路程,是爱国青年参加革命的“第一课”,也是他们抗战爱国革命人生的重要历史记忆,时常出现在各类回忆录的文字文本中,但只有在博斯哈德的摄像机中留下了完整的真实影像。

此外,博斯哈德还是首位访问延安并采访毛泽东的欧洲记者,这部影像资料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延安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当时的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提供了珍贵视角,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留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