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翀翔(右)和孵化基地运营负责人交流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眼镜儿,中等身材,寻常模样,走在人群里不显眼。44岁的何翀翔,却是“小微”创业者眼里的天使、团队伙伴心里能扛事儿的主心骨。
推动创新创业,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科长何翀翔带领团队累计服务初创企业2800多家,以“陪伴式创业服务”,构建起“政策扶持+资源对接+成长培育”三维服务体系,扶持青年大学生、海外留学生、非遗手工艺匠人以及演艺团队等创业群体萌芽生长。
一张“创卡”
高含金量激活校园创业生态
大学生创业,最需要什么?资源、经验、资金,都缺乏。
破解“起步难”,何翀翔大力推进“黄浦创卡”。小小卡片,含金量有多高?6个月黄金地段免费工位、4万元孵化补贴、50+合作机构资源库。一张“创卡”,有力地缓解了青年大学生的创业压力,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项目研发和市场拓展。
何翀翔还依托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黄浦分团,特邀创投、企服、产业专家等组成“创业导师团”,为学员提供一对一的专家指导服务。截至目前,“黄浦创卡”已为创业团队节省约34万元租金费用,成功孵化了19个创业项目,并在黄浦区注册落地。
95后杨上又,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参加“燃创黄浦”创业创新大赛后,她获得了“黄浦创卡”支持。随之而来的是,市中心黄金地段免费办公位,结识行业资源和创业伙伴。杨上又的“上场戏剧”项目组建了十余人的初始团队,拥有了自己的演出剧场,踏实走出创新创业第一步。
何翀翔还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和指导,助力他们实现创业梦。木海麦提·艾麦提,一位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他创立的服饰品牌“SUMM21”如今已是知名非遗潮牌,饱含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和谐之美。
一间“会客厅”
海纳百创拓展品牌影响力
全球化浪潮中,海外留学生已然成为创业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如何吸引海外留学生来黄浦创业?何翀翔和他的团队推出“创业会客厅”,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不断汇聚优质资源与合作契机,助力小微企业有效拓展品牌影响力。
雷蒙德·兰森是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他跟同学陆桑颖、桑德拉·坎皮拉共同创立了“旅境智能”项目,聚焦中非市场,搭建一个精准对接中小企业贸易需求的平台。何翀翔积极推动,“旅境智能”项目也获得了“黄浦创卡”的鼎力支持,成功注册公司。如今,“旅境智能”已经成为连接中非市场的有益桥梁。
一个“五环”
好资源多了创服更顺畅
一个好汉三个帮,小微创新创业,好资源多多益善。何翀翔带领团队精心构筑了“创服五环”——街道资源环、平台资源环、产业资源环、企业资源环和商圈资源环。
有了“创服五环”,创业项目进社区,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助力创业项目提升知名度,让社区成为天然孵化器;从项目孵化、资源对接到创业交流,整个创业服务也都更顺畅。
其中,创业者李嫱的非遗盘扣项目,曾面临资金短缺、市场资源少、员工招聘难的“初创压力”。从商业计划书开始,何翀翔和团队为她提供了全方位创业指导,并推荐她参加区里、街道的创业市集活动,如今在豫园商城已小有名气。“共创合伙人·创业新乐元”在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举办文创市集,将非遗技艺、数字文创、科技创新等多领域创业项目汇聚一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市民游客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