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稻城神山 石榴汁 百岁母亲学到老 玩石少年 “有”来“有”去何时休 心有繁花,生命锦绣 站在古原
第15版:夜光杯 2025-10-15

“有”来“有”去何时休

张旭

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何故,不少人张嘴闭嘴总离不了“有”字,在“××过”前滥加“有”的现象已经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随便举些例子:把“你们做过肠镜吗”说成“你们有做过肠镜吗”,把“你怀疑过自己的音乐吗”说成“你有怀疑过自己的音乐吗”,把“你看过这部电影吗”说成“你有看过这部电影吗”……

《新华字典》对“有”字有多种释义,最主要的释义为“跟‘无’‘没’相对”。表示所属:他~一本书。表示存在:~困难。表示发生或出现:形势~了新的发展。以上例子中多出的“有”字,似乎是作为“表示发生或出现”而存在的,然而,却是多余的。拿“你们做过肠镜吗”来展开分析:“你们”是主语,“做过”是过去时态的谓语动词,“肠镜”是宾语,“吗”是语气助词。“你们做过肠镜吗”,如此表达,从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语感上来讲,完全正确、严谨、规范。“过”字已经表达出了过去时态,再加一个“有”纯属多余。

豆瓣网上有一个小组叫作“今天你有在写剧本吗”。“今天你写剧本了吗”“今天你在写剧本吗”,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正确,意思也大差不差。但是“今天你有在写剧本吗”中的“有”字该作何理解呢?着实令人费解。笔者认为,也是完全多余的。

不仅口语中“有”字滥用,在各种体裁文章的书面语中的滥用情况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口语蔓延到了书面语还是书面语蔓延到了口语?笔者无从考证,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趋势,甚至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媒体,在标题中出现这样用法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此处不赘。

为何“有”字如此泛滥成灾?和友人探讨这一问题,友人发表了一番个人见解。大意如下:这个“有”字的用法,应该是从英文中的“过去完成时”演变而来的。英文表示过去完成时常用到一个助动词“have”,如: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作业),若是生硬直译便是“我有完成我的作业”。而“have”做动词时,一般译为“有”。因此,在语言转换中,两个“有”发生了混合。比如,过去不少中国港台同胞在工作和生活中常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说汉语时受到影响,当需要表达类似的“××过”意思时,就“有”来“有”去了。而因为其中不少人是演艺界等公众人士,经过名人效应加持,这种用法逐渐传开。到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极其迅速,影响也容易放大,久而久之,这种用法便渗透到大众生活中,进一步成为不少人的习惯性表达了。

友人的观点或许只是一个观察角度,未必周全,但也提示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语言近乎无限“扩张”的互联网时代,守护好传统语言文字?

语言的蜕变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不能违背基本规律。如今,生搬硬造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加速了语言文字的口水化、庸俗化和粗鄙化;更有许多悖于汉语基本原则的变异“潜伏”到日常用语中,被越来越多的人误用、滥用,习惯成自然,遂积重难返。

广大读者朋友,当到处都在“你有喝过咖啡吗”“我有注意到×××”的时候,你注意到这种现象了吗?你是如此表达的吗?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