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整整八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今年8月,青浦区金泽镇综治中心大院内,老顾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眼里闪着泪光。一场跨越三十载的宅基地纠纷,终于在综治中心的协调下圆满解决。
这是个时间跨度长、法律关系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1983年,企业建设疗养院,老顾家的宅基地被划入带征土地范围。谁料34年后,他发现自己家的房屋竟被纳入该企业产证,从此踏上了维权之路。
金泽镇综治中心搭建专案化解专班,平安办、司法所、信访办等部门协同作战,经过13次沟通,形成2份关键法律意见书,参考5次法院裁决,让这桩延续数十年的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老顾的故事,是上海全市四级综治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生动的缩影。记者获悉,去年以来,上海市委政法委全力推进市、区、街镇、居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16个区、222个街镇、6578个居村综治站已实现全覆盖,并在矛盾多发的大型商圈、地铁车站等区域建立了219个综治站,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域的基层治理网络。
机制创新: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同”
走进上海各个街镇的综治中心,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传统的政府办公场景,而是整合了接待、调解、法律咨询等多种功能的空间,这里正成为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枢纽”。
杨浦区殷行街道综治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接待前来咨询的居民。这个常住人口18.2万的社区面临着特殊治理挑战:老旧小区多、老龄人口多、特殊人群多、困难群体多。
“我们整合了24支工作力量。”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在这里,群众诉求通过叫号系统、全流程跟踪,确保“进门有人管、事情有人办、结果有反馈”。
上海各级综治中心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整合,更通过机制创新,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同”。去年8月,辖区某养老院发生一起令人揪心的案件:92岁的严某因睡眠问题,竟持水果刀将76岁的室友朱某刺伤。严某家属赔偿7.9万元,但与被害人30余万元的医药费相比,缺口巨大,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综治中心迅速启动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并统筹司法所、派出所、律所三方力量开展了“三所联动”。经驻点检察官、司法干部、律师与双方当事人多次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十多万元的合意。
考虑到严某已经满75周岁且已如实供述,最终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决定。此外,综治中心还引入心理咨询师为受害人开展情绪疏导,协调资源为双方重新匹配养老机构,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数字赋能: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
在上海各个综治中心,每天都有大量矛盾纠纷得到高效化解,这背后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撑。
以曹家渡街道的“基层矛盾纠纷数智治理驾驶舱”为例,这个创新平台深度整合了“12345热线、信访、矛盾排查、人民调解、三所联动、解纷一件事、110非警务警情、四百大走访、复议诉讼”九大类数据源,构建起全面覆盖的矛盾汇集“数据池”,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政务数据壁垒。
“驾驶舱”建立的矛盾纠纷“颜色分级”制度,实现了对基层矛盾的精准识别和科学处置。从日常简单的“绿色一般级”,到需要多部门联动的“红色疑难级”,系统通过对辖区年均5000条矛盾数据进行深度清洗和智能分析,能够敏锐捕捉高频矛盾背后的治理需求,实现从“事后处置”到“提前介入”的转变。
今年2月,“驾驶舱”通过数据碰撞比对,发现西片网格某居民家中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异常动态。系统立即启动预警机制,经核实,该户居民家中的保姆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医治疗。家属情绪激动,甚至扬言若保姆不治身亡,将在居民家中设置灵堂。矛盾一触即发。
在感知到这一重大风险后,“驾驶舱”立即启动了“三所联动”应急响应机制。调解专班通过四个多小时的“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的调解方式,从法理和情理等多个角度对当事双方进行了疏导化解,最终促成了雇主自愿补偿一定费用用于保姆的后续治疗。
双方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激化的重大矛盾。
本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