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对不起(中国画) 难以抵达的爱 一场关于史与情的寻真之旅 古人的秋日养生法 喂流浪猫与写作 山水的滋味
第13版:夜光杯 2025-10-17

山水的滋味

俞天白

今年盛暑,我到宜兴竹海国际会议中心小住,在群山环抱的竹“海”里,不经意间,被一家酒店“山水之味”的店招吸引,深感此地人文与自然环境之协调,颇有苏轼《点绛唇》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意境。

当时匆匆,未能尽欢,这块店招,却使我陷入到底什么是山水滋味的沉思。

对于我,以及中国的知识分子,这都不是普通的文化沉思。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占有特殊地位,它不只指始于谢灵运的山水诗流派,而是山水本身,亲疏与否,向来被视为衡量文人品位的尺子。是寄情“山水之间”,还是眷恋“庙堂之高”,往往成为“士”——知识分子“风骨”的重要考验。代表人物,就是拒绝“心为形役”,高唱“归去来兮”挂冠归田的陶潜。

中国吟咏山水的诗文、绘画特别浩繁,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特殊现象。有的,真诚寄情山水以明志;有的,像桃花源中人那样于动荡社会中遁世;有的,却像《北山移文》所嘲笑的“隐士”周彦伦,拿隐逸山林做敲门砖,以求取功名利禄。不过,前者是大多数,代表主流,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堪称这一类人物的宣言。

唐宋八大家的这位老大,对山水的况味,作了如此描绘:“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唯适之安。”这个“安”,是呼吸到的清新空气、可“采”可“食”的“美”与“鲜”吗?是生活上“起居无时”的自由自在吗?是“世与我而相遗”,毁誉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的超然物外吗?都不是。

当时城乡空气并没有被污染,受自然力的支配,灾害无处不在,但这个以“适”为目标的“安”,还是占了上风,吸引隐逸者一头扎了进来。为何?就因为这个“安”与“适”来自大自然特有的本真。唯有本真所赐的“安适”,才成为他们与山水间的契合点,才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士”的心灵得以荡涤,荡涤俗尘,荡涤功名利禄,直至荡涤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何谓山水的本真,居然具有如此迷人的魅力?

应该说,这是一种很难描摹的意境,最好到山山水水中去体验。大自然这位主体,太丰富了。它有雨中空蒙的山色,晴天潋滟的水光,帮你投入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中去怡情;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急湍的清流,在消灾“修禊”活动中,也能借“流觞”展示自身的潇洒。然而,当面对庐山的悬瀑,诗人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当世易时移,眼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刻,就未必是悠悠岁月的静好了。随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感慨而来的,必定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把孤寂的涕泪,太值得同声一掬了!

忧国伤时的他们,历经坎坷的人生道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更多的感悟,是山水的沧桑和生命的无常。幸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无边落木”只是适应时令更替,萧萧然中却在孕育又一次万象更新。

变是常态。动态之美,才是未加矫饰的本真之美。这不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也不只是那种不加粉饰的现实,更不是可以预测、可以全心委托的实体,而是只能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生命境界!

正是这种经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山还是山、水仍是水,永不改其志、绝不失其真的动静交替、清纯到极致的生命境界,才与儒家“修身”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共振,在寻求命运相通的奋发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从精神到情感,将物与我融为了一体!潺潺如琴韵的水声,浩瀚如海浪的林涛,千姿百态,万籁齐鸣,以其特有的“滋味”,供人品尝。这种用无情的沧桑传递无穷生命力的本真,决定了山水的本质是人文。

自然界中有酸甜苦辣,贵贱尊卑,但贫贱不欺,良莠并蓄,各得其所,各尽其妍,毋须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有荣枯起伏,春华秋实,一枯一荣,时起时伏,却始终是一个整体,转换更替,只是调整自身更臻完美的两个侧面,是旺盛生命力的自然展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赏心悦目。

凡有志成为主宰天地的万物之灵者,谁不乐意和她融为一体?

难道不是这样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