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岛“飞鸟洲”规划效果图
昨天,上海市首次举办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会上系统介绍上海标地营造制度的背景、思路与实施构想,同时披露复兴岛“飞鸟洲”等一批标杆地地标营造方案,为上海超大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综合价值统筹按下“加速键”。
打造“小实验基地”
作为上海标地营造“存量利用”类标杆地核心试点,复兴岛近期集中披露地标营造方案。其中,紧扣“数字智能岛、设计艺术岛、人民城市岛”三大定位的“飞鸟洲”,以“纯生态基底+立体功能开发”为核心,在三水交汇区域构建多层级空间体系;同步曝光的还有星空台、复兴堂等节点规划,共同推动复兴岛打造未来城市实验区与创新创业集聚区。
“飞鸟洲”是复兴岛标杆地的核心节点,聚焦“为动植物留生态、为市民造空间”,在黄浦江畔打造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小实验基地”。规划以“生态保护”为起点,在三水交汇关键区域预留纯生态空间,为鸟类、植物及底栖生物打造专属栖息地。依托黄浦江潮汐特性,设计“涨潮隐、落潮现”的动态湿地——涨潮时江水覆盖湿地,落潮后露出浅滩形成半干半湿过渡带。这里将自然生长小黄旗等本土植物,吸引底栖动物栖息,成为天然“自然科普博物馆”,小朋友可近距离观察动植物之间的互动,感受生态循环。
针对上海土地资源紧张、传统空间“单层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飞鸟洲”通过堆土、附属建筑等手法,将单一的绿地空间升级为“四层立体结构”,实现生态与功能的深度融合:
第一层岸边步道,保留岸边0米标高的平缓步道,作为市民日常散步、骑行的基础慢行空间,串联水岸景观,确保基础通行功能;
第二层屋面绿境,利用附属建筑屋面打造“空中绿坡”,大面积种植本土植物,同时预留开阔草坡场地,既补充生态绿化,也为市民提供野餐、休憩的自然空间,实现“建筑即景观”;
第三层公共功能核心区,集中布局商业、展示、文化等公共功能,包括设计馆、复兴岛博物馆等场馆,同时引入美食节、花卉节等主题活动,让“飞鸟洲”成为兼具文化展示与休闲体验的公共活力节点;
第四层高端配套与观景平台,规划建设最高约24米的酒店及展示建筑,填补区域高端配套空白,满足企业活动、游客住宿需求。建筑屋顶设置上人平台,市民可登高眺望黄浦江江景,俯瞰“飞鸟洲”立体生态景观,实现“登高见绿、望远见江”。
除“飞鸟洲”外,复兴岛其他地标节点规划同步曝光,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星空台将结合大型船台开放空间,打造生态与公共功能融合的标志性节点,计划引入音乐节、体育赛事、艺术市集等活动,吸引年轻与创业人群;复兴堂保留三栋大尺度工业厂房形制,改造为兼具工业记忆与现代功能的高端会议空间,实现新旧空间交融;创业坊以“水上集市”为特色,举办美食节、咖啡节等时尚活动,配套驿站餐饮服务,激活创新创业氛围;十二驿站沿环岛每隔500米设一处服务驿站,结合防汛墙建设,提供卫生间、饮水等基础服务,屋顶上人平台可满足观景需求。
此外,复兴岛约3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将改造为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以艺术为触媒吸引人才,整体形成“快创新、低成本、开放式”的空间特色,为未来城市实验与人才集聚提供载体。
探索标地营造制度
此次专家咨询会的核心,是围绕上海创新建立的“标地营造制度”展开研讨。该制度旨在应对上海当前空间资源利用的三大挑战:一是空间紧平衡下,土方消纳、树木迁移等需求缺乏统筹空间,地块细碎、用途单一问题突出;二是传统土地供前准备仅停留在“通平”,难以体现生态、社会与经济综合价值;三是天然低平地势面临防汛内涝、地面沉降威胁,需强化城市韧性。
根据规划,标地营造将构建“标准地+标杆地”分级开发体系:标准地以合规高效为核心,满足一般产业项目等基础性需求,保障快速落地;标杆地以高品质综合化为核心,聚焦片区品质升级,如复兴岛、大吴淞等重点区域。
实施中,将由土地储备机构、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土地使用权人分工推进,衔接土地储备与供后建设,统筹地形塑造、蓝绿环境、智能设施等建设,最终形成“蓝绿交织、立体复合、海绵弹性”的城市形态。
分级推进四大空间
会上明确,上海标地营造将按“城镇、产业、郊野、海洋”四大空间类型分级推进:城镇空间以“1+N+X”模式打造标杆地,统筹市政、蓝绿基底与特色功能;产业空间“标准地主导、标杆地提升”,适配不同产业需求;郊野空间聚焦“生态筑基+平急两用”,解决土方消纳等问题;海洋空间推进岸线修复与生态廊道建设,提升滨海空间品质。
制度层面,上海将出台标地营造指导意见,衔接《上海市土地储备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实现“规储供用”一体化管理。除复兴岛外,大吴淞地区也将作为“转型升级”类标杆地试点,打造产业转型示范区与绿色低碳样板区。
此次专家咨询会的召开,标志着上海标地营造从理念走向实践。通过汇聚各方智慧完善方案,未来,这些地标不仅是空间载体,更将成为上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功能节点。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