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参与指导基层检察院创新项目 受访者供图
“把兴趣上升为事业,是一种幸运。”提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部副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龙潭,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她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竞赛标兵称号的亮眼成绩。
然而,金牌与荣誉仅是冰山一角。在刚与柔、破与立之间,她以对法治信仰的坚守和对民生的体察,生动诠释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深刻内涵。
挖掘“富矿”
由于父亲从事司法工作,龙潭从小耳濡目染。博士攻读民事诉讼法的龙潭,后来入职原闸北区检察院(现为静安区检察院)。作为公诉人,那时的她气质“凌厉”,在法庭上与辩护人唇枪舌剑。
后来,她先后辗转法律政策研究室、未成年人检察等部门,2018年又调入民事行政检察部门。面对不熟悉的领域,她将每个案件视为学习的机会,为每个疑难案件建立专档,梳理法律争议点及观点。
“民事案件是‘富矿’,每个案子都逼着我快速成长。”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审视与重塑中,龙潭练就了快速学习、触类旁通的能力,为她日后在民事检察领域的独具慧眼、游刃有余做好了铺垫。
刚柔并济
在龙潭的检察生涯中,有个无法绕开的名字——朵朵,这是一个刚出生就被单身母亲高某遗弃在医院的孩子。作为公诉人,龙潭依法对高某进行了刑事追责,但她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
龙潭与团队探索新路径:督促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撤销高某的监护权,将孩子交由福利院抚养。“全部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案件成功办结,朵朵的生活走上了正轨。此案成为上海首例督促行政机关申请撤销监护权案。
这种司法为民的“柔”,与打击违法犯罪的“刚”相得益彰。在民事检察领域,她将目光投向严重损害司法公信的虚假诉讼。2023年,她参与办理全市“涉车牌”诈骗系列虚假诉讼专案。犯罪分子利用企业名下的“僵尸车”车牌额度,伪造买卖合同,通过打假官司骗取生效法律文书,进而拍卖车牌额度牟利。
龙潭带领团队梳理海量证据链,研判复杂法律关系,在一个月内迅速完成调查核实,通过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等方式,率先完成专案任务。
指导创新
2023年,龙潭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业务竞赛标兵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成为她职业生涯的新起点。
现在,龙潭担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部副主任。从区检察院到市检察院,站位与视野要求不同。“以前在基层检察院,我的视野主要在静安区;到了市检察院,我要关注全市,眼睛要看向全国。”到新岗位不到一个月,龙潭主动请缨,撰写全市民事检察工作总结与规划。通过逐字阅读各分院、区院的报告,她摸清了全市民事检察工作情况,为后续参与指导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龙潭的工作重心从具体办案,更多地转向业务指导、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并参与指导基层检察院开展“构建民事执行活动全程监督机制”等6项创新项目。在龙潭看来,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高质效办案”。目前,这些项目已形成了三份具体的办案指引,其中的“一案五必查”经验获最高检肯定推广。“能够为基层检察院做一些实事,让他们办案有帮助、有指导,这也是我的工作价值。”龙潭说。本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