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婚礼请柬“飞”入观众席 “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当岭南风遇见海上花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5-10-20

当岭南风遇见海上花

“其命惟新”大展启幕,聆听沪粤百年艺术对话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昨天,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门口鲜少地排起了长队,许多观众为了刚刚开幕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而来。与此同时,来自广东、上海及全国各地30多位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围绕“中国近现代美术与广东实践”及“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区域互动与历史叙事”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历史的互动性

其实,广东与上海早在百年前就有了深厚的艺术渊源。我们耳熟能详的海派画家林风眠、关良、陈抱一等都是广东人,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在谈到此次展览时说:“很多作品都是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尤其是1949年以前,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画家,在上海的6年时间,深刻地影响了海派美术的发展。作为中国开得最早的通商口岸,上海与广州得益于口岸文化的开放性,形成了这两地的互动与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共同缔造。”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这次我们借了上海部分的关良、林风眠的作品,大大丰富了广东人在各地的发展。同时通过整体的回溯,对广东在未来如何前行,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把这次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比作“海派文化和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和上海画派的一次深情热恋”,他希望这次热恋能够开花结果,“让我们两个画派能够为中国美术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东的推动力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等多位与会专家都提到了展览中的“抗战木刻”环节,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吸引了一批年轻版画家以木刻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与鲁迅直接交往的木刻青年中,粤籍艺术家占58%。比较著名的木刻家有黄新波、陈烟桥、李桦等人,李桦还于1934年在广州发起组织“现代版画会”以响应鲁迅的新兴木刻运动,使广州成为南方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心。

林蓝尤其提到广东的“真金白银”对于艺术的推动,1912年,高剑父四兄弟拿了广东省革命政府的10万元大洋来到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将岭南画派的革新思想与上海的国际化视野深度结合,不仅刊发黄宾虹、吴昌硕等海派名家作品,更首次系统引介世界美术潮流,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的创新性

广东美术在现当代艺术方面的观念输出对全国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不乏当代艺术方面的呈现。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提道,“最先发生在大湾区的实验水墨艺术,以期延续传统文脉,促进传统水墨媒介的当代转换,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当代艺术。‘上海新水墨’的代表人物陈家泠、张桂铭、卢辅圣等都依托广州、深圳拓展艺术影响。历届广州三年展、深圳水墨双年展等大型国际展览都与上海密切互动,相互支持。”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谈到观念的输出与广东地缘艺术文化发展有关:“有能力输出,说明已经脱离了本土化,在全国、全球化的视野中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创造,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实践才能谈得上传播、影响外界。国内国际的艺术领域,都能看到广东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的身影,感受到他们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百年的美术发展过程,上海和广东就像两条大河,在流淌的过程中,时有交接,又各自发展,不断互补。这两条河流始终都是敞开的、开放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其命惟新’深刻凝练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精神,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则为转型指明了一条鲜明的实践路径。”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这样总结。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