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论坛,能“一站式”集齐“北清复交”等知名高校及一批国内顶尖中学掌门人?又有怎样的话题,能让与会者尽兴畅聊,从午后一直聊到华灯初上?上周五,上海中学举行建校16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暨“AI+科学教育”主题研讨书记/校长沙龙,这场讨论便具有这样的魅力。
记者留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谈论“硬核”技术之外,多位与会者更加关注的是“人”的培养,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为学生赋予终身受用、不会被AI取代的素养。
如今,AI不仅可以出卷,也可以阅卷,但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始终认为,老师的批改和评语不可取代。“批改作业的时候,我写了‘这是关键步骤,不能跳’几个字,学生看到我的手写字迹时,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冯志刚说。
在重庆巴蜀中学校党委书记舒义海看来,AI时代,教师的职责将从“为已知而教”转变为“为未知而教”,他们将担任AI时代的“教育设计师”。当老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教师未来将成为学生的学习学伴,最大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在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少走弯路。”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认为,当人机协同成为日常,教师的职责恰恰是唤醒人的内在力量,让学生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一颗温暖的心灵和一种成长的韧性”。
“我们现在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聪明的人,但是可爱的人呢?”上海交通大学招办常务副主任关汉男向与会中小学当家人提出“诉求”——请从小塑造孩子的人格魅力。这件事,到了大学再做就有点迟了,因为已经错过了人的性格形成最关键的时期。“未来,聪明人被淘汰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但是,人永远需要和可爱的伙伴在一起。”关汉男说。
巧的是,上周五,2025年第十九届长三角校长论坛在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举行,谈论的话题同样和AI相关——“AI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聚焦的角度也一致。在主旨报告中,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介绍,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对美国10.6万家正在招聘AI相关岗位的企业调查后发现,企业对高级岗位的需求更加强劲,但对初级岗位的需求呈现断崖式下跌。这进一步说明,AI取代的恰恰是初级岗位,而这正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岗位。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则认为,相比一些简单的知识型工作,需要实体操作的精工、电工等岗位,需要精细动作和情感互动的老人护理、婴幼儿照料等岗位,以及需要在复杂环境下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机电维修等岗位,反而最不容易被AI取代。
“我们现在培养学生不是为了跟AI比谁跑得快,而是要引导学生在人机协同的环境下,能够具备不被AI替代的能力。”胡卫强调,这些能力就是人的“原技能”,比如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