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老旧小区幽暗的过道
临时倒粪车
扫码看视频 视频摄制陈炅玮萧君玮
手绘制图邵晓艳
地处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区老旧小区多、无卫生设施户数多,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迫切。近年来,聚焦“拎马桶”这一民生痛点,黄浦区创新推出“协议置换+保护性修缮”“空间挖潜+技术赋能”等差异化改造策略,在改造中坚持“一地一策、一户一方案”,针对不同项目的核心难点精准发力,用“绣花功夫”推进旧住房无卫生设施改造,让越来越多居民告别“拎马桶”时代,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在13街坊进贤路项目中,改造面临“文物保护”与“民生需求”的双重考验。项目涉及4幢房屋,其中2幢为原跑马场马棚,属文物保护点,且33户居民均面临“拎马桶”难题。黄浦区以“协议置换”为核心,联动“拆除腾退、保护性修缮”,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补齐配套,同步结合“一街一路”建设,对剩余房屋开展综合修缮与环境整治,全面提升街区风貌。
普育东路101弄项目受限于“空间瓶颈”,142户居民渴望拥有独立厨卫。黄浦区创新“部分抽户+原址改建”模式,为每户配备独立厨卫,实现住房成套化;同时增设适老与残疾人便利设施。
36街坊均乐小区经过多轮改造后,仍剩102户无卫生设施户。黄浦区从“户内、楼内、外部”三层挖潜。户内有空间的,采用电马桶、“半平方米”马桶等非标方案;户内无空间的,挖掘天井、晒台、扶梯下方等公共空间;针对“户内楼内均无空间”的“双困户”,盘活存量资源,为居民提供合用卫生设施。
贵州路地块涉及7个零星旧改地块、239户无卫生设施户。除了挖潜户内、楼内空间,黄浦区还创新“零星抽户”模式,对确无空间改造的点位,通过协议置换抽离部分居民,腾出空间解决同楼栋其他居民的“如厕”问题。本报记者 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