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寻访俞庆棠在胶州路的时光印迹 广告
第16版:新民旅游 2025-10-28

寻访俞庆棠在胶州路的时光印迹

扫二维码看视频

俞庆棠,教育家,字凤岐,江苏太仓人,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新教育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社会教育的先驱”。1945年,俞庆棠在胶州路601号建立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并任校长。

躬身民众教育

俞庆棠1892年生于上海,其父俞棣云精于电学,曾任上海电报局总办,后任上海电报学堂主任多年。俞庆棠14岁时进入务本女塾读书,22岁毕业后做了一年小学教师。1916年,她到中西女塾深造,后转入圣玛利亚书院。五四运动时,俞庆棠办起贫民夜校,也确定了她毕生从事的职业——民众教育。

俞庆棠1919年至192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修习师范学院教育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回国后,她与中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的长子唐庆诒结婚,定居无锡。俞庆棠婚后在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大夏大学等校教书。1928年,她在苏州留园路设立民众教育学校,后于1929年将其改组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民众教育、农学教育两系(四年制),学生由各县教育局保送选考。1929年秋,孟宪承应俞庆棠之邀,赴无锡担任中国第一所培养民众教育师资的学校——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暨劳农学院(后改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研究部主任兼教务部主任。

抗战期间,俞庆棠在四川主办抗属妇女生产学校,创设淞溉纺织实验区和乐山蚕丝实验区。

胶州路上办学

1939年,俞庆棠由渝返沪探望家人,因为两个女儿罹患肺病便留沪担任东吴及沪江等大学教授,并主持申新纱厂的工人教育工作。

抗战胜利后,俞庆棠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积极推动社会教育,先后兴办了百余所市立民众学校。值得一提的是,俞庆棠1945年在胶州路601号(现为静安区业余大学)创办的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为当时广大工人群众提供了一处具有较高教育水准的民众教育场所。

据报道,俞庆棠选择胶州路601号(现为静安区业余大学)作为校址,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一则该址原先曾是一座外国兵营,后来在抗战中又成为“日本第三国民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教学是提醒民众勿忘国耻;二则该址周边工厂林立,棚户区密集,生活着众多劳苦大众,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也更便于附近民众来校接受教育。这所民众学校自托儿所起一直办到中学的补习班,学生有工人、职员、市民、儿童等两千余人,编制有托儿所、儿童组、少年组、妇女组、成人组、补习班和缝纫班。1946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参观学校后赞扬:“如是学校,在我国属不可多得矣。”民众学校创建伊始,中共地下党就委派党员入校工作,并于不久后在校内建立了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使学校成为一座“红色堡垒”,曾有力地推动了沪西工人运动的展开。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

周边漫步

胡朴安旧居

地址:康定路947号

胡朴安,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南社诗人。抗战胜利后,他曾任上海通志馆馆长,撰有《周易古史观》《中国文字学史》等著作。1936年至1947年,胡朴安人生最后的10年居住在康定路947号,此处被他命名为“安居”,含有乱世之中一片安宁之地的意思。胡朴安旧居分为两栋平行排列的三层楼房,一南一北,砖木结构,中间的空地是一个花园。房屋内部的结构、布局及楼梯走向等大致相当。南楼略小,曾是胡朴安的藏书楼和工作室,北楼略大,作为家庭居所。如今,南侧的楼房住着居民,北侧的楼房则是办公用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