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余家民宿云集莫干山区域 本版图片均由德清融媒体中心提供
“莫梵”民宿唤醒老房新价值
潘仁恭正在制作面包
本报记者 唐闻宜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很多城里的客人选择民宿的原因。”作为天目山的余脉,秀雅的莫干山,坐落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俯视广袤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与二百多公里外的上海相望。
2007年,来自南非的创业者高天成在莫干山三九坞创建“裸心乡”,由此诞生了当地首家“洋家乐”民宿。从2013年起,裸心谷、西坡、大乐之野等一大批品牌民宿蓬勃兴起,让村民看到了挣钱的机会,纷纷将自家空置或遗弃的老宅改建成民宿。
时至今日,800多家民宿云集于此,理想、情怀与造富在此交织。在以“宿”为主的乡村度假旅游业态基础之上,德清还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推动“农文旅体”深度融合,把民宿产业从单一住宿业态向“民宿+”产业集群转变。从自主经营到公用品牌,从观光到休闲度假……历经18年发展,德清民宿产业,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空心村”变民宿群
“莫梵”民宿创始人沈蒋荣是莫干山民宿发展的亲历者、践行者。他回忆道,过去的仙潭村,村民靠卖竹笋、加工毛竹挣点微薄收入,随着一批批青壮年进城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直至“洋家乐”的兴起,让他嗅到了家乡发展民宿的商机。
“在哪都是赚钱,不如回乡创业!”沈蒋荣表示,家里空气好、安静,每天打扫庭院,种花理草,生活很悠闲,比在大城市里工作时的状态要好很多,于是萌生要把老宅重新建造经营民宿的想法。2014年,沈蒋荣回到了家乡,投入260万元打造了拥有9间房的“莫梵”民宿,过上了“家山在眼,田园称意”的闲暇生活。在设计中,他致力于将农村生活的体验融入其中,在保证室内符合现代人居住追求的舒适感和美感之时,尽可能让老宅保留原有的框架和外观,大厅里摆设着老物件,房间里的则是能仰望星空的大天窗。凭借星空房、温泉池等特色设计,“莫梵”一房难求,两年就收回了成本。
“‘莫梵’的成功运营,让村里很多人也有了返乡创业的念头。”沈蒋荣表示,“莫梵”刚开业的时候,其所在的仙潭村只有7家民宿,两年后猛增到120多家,成为莫干山镇民宿最多的村。
“现在的‘洋家乐’就是一个区域性民宿品牌,洋在设计、洋在服务、洋在理念,早已与有没有‘洋人’无关了。”在沈蒋荣看来,莫干山原生态的环境和当下人们追求生态自然的理念正相符。城市的喧嚣让都市人更向往山里的宁静,渴望有一个地方可以放松身心,亲近自然,过一种“慢生活”。而这些开在山里的高端民宿用他们精心的设计、返璞归真的装饰、贴心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能吸引大批游客选择到这里度假休闲。
山中青年筑梦乡村
在莫干山,“山中青年”是被广泛认可的名片。近年来,当地大力支持青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吸引了一大批有情怀、有理想、有创意的年轻人来到莫干山,“山中青年”成为他们身上闪光的标签。
90后姑娘姚荪芳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杭州工作,2019年回到老家莫干山镇高峰村办起民宿,与父亲一起将老宅改造成了主题民宿“弥宫”。她表示,刚开始开民宿时,自己非常追求洋气、海派,但后来发现,很多客人希望体验本地文化和乡村传统,于是又推出了骑马体验,并承接派对和下午茶订单,生意火爆。
姚荪芳家的马场位于“弥宫”一公里外,来民宿住宿的客人不仅可以在马场内骑马,还可以选择去山路上野骑,欣赏莫干山美景。“刚刚骑行回来,路线上有一大片竹园,还有延绵的茶园。夕阳西下,骑着马儿一路看风景,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情。”谈及骑马的感受,上海游客赵先生仍意犹未尽。
目前,除了住宿的客人,马场的散客也不在少数。“节假日生意特别火爆。”姚荪芳笑道,“那时候真的就是‘人等马’。”
“下一步,我计划在民宿门口打造一辆马车,这样住宿的客人就可以坐着马车去马场,体验感会更好,和我们城堡的概念也契合。”姚荪芳表示,经营民宿不仅是一种情怀,也是一门生意。打理马场,运营抖音自媒体,在家乡同样能筑起自己的梦想。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她一样,看到回归乡村也能有所作为。“平日里,我也会帮助周边其他民宿,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见解,从帮信息、帮技术到帮思路、帮资金,再到帮项目、帮客源,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同样被家乡发展吸引回来的,还有年轻的熊昊博。清早,他吃过早饭,沿着绿树夹道的小径,走去每天上班的地方,一家名为“秋田布谷”的民宿,里面住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而他的职责就是尽其所能招待好客人。
1991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从学校毕业后,去到大城市闯荡,在一家酒店工作。直到家乡开始发展起乡村生态旅游,民宿产业也随之逐步壮大起来。2018年,熊昊博出资,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民宿,没想到生意越来越火。2020年,熊昊博回到劳岭村经营起了“秋田布谷”。现在旺季的时候,民宿里一天入住人数最多可达八九十人,25间客房全部满员。
“每一年回乡,都能感受到村里的发展变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健全、道路越来越好走,游客越来越多,每家民宿的风格都独具特色。”熊昊博坦言,“乡村文旅+特色民宿”的融合发展在这里越来越清晰。
唤醒“向往的生活”
从几块闲置宅基地及几栋废弃的农民住宅出发,十几年时间,莫干山从穷乡僻壤成长为全国民宿产业高地,旅游产业收入达到25亿元,还发展起了与民宿相关的配套产业。
美食是莫干山的特色。今年5月底,来自上海的创业者潘仁恭在莫干山开设的面包坊开始营业。为还原面包最质朴的风味,潘仁恭特地定制了一座白柴窑,采用传统柴火烘焙工艺进行制作。“这是目前莫干山最大的白窑炉,一次可以烤12盘,每天我们清早开始准备,上午出炉、下午快递发货。”她介绍,目前面包多销往上海,现做现发,次日即可送达。
“我们并不是简单做面包,而是更想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潘仁恭说,目前她正同步推进周围精品民宿与婚礼场地的建设,计划将面包坊作为核心配套服务,打造一个集住宿、餐食、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空间。
在莫干山,很多开农家餐馆的店长和服务员基本来自附近的村子,不仅盘活了闲置劳动力,也开展了农业之外的三产经营,各类土特产、特色食材销售渠道迅速打开。
“我们的农产品,原生态、品质好,许多外地客人就好这一口。”返乡办起家庭农场的村民郎臻炎笑着说,他与村里的民宿合作销售新鲜水果蔬菜,生意蒸蒸日上。
在一家名为“莫干山缦田”的民宿里,民宿管家孙贝正在确认客人预约入住的信息。
“早听说这里山好水好服务好,果然名不虚传。”来自上海的张先生一家四口一到民宿,孙贝立即接过行李,介绍周边情况,并为他们一家设计好了个性化的游玩方案。提前联系客人、推荐游玩地点、安排行程……孙贝忙得不可开交。但这样的生活,却让她时常觉得成就感满满。
这几年,民宿产业的兴起,同样激活了莫干山的体育基因。依托好山好水,德清环莫干山的不少民宿与体育产业基地“结盟”,每年吸引百万名长三角游客前来体验登山攀岩、极限探索、山地骑行等户外运动休闲项目,让游客既能“动起来”,又能“住下来”。当地还以莫干山漫运动小镇为契机,推出热气球、高空网阵、直升机、瑜伽等多样化“漫运动”体验,积极打造辐射长三角、面向杭州都市圈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我们希望打造的德清文旅,不是被地理边界切割的‘景点集’,而是一个能让都市人放下焦虑、找到精神归属的‘完整生活场’。”德清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德清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整合资源、串点连线,构建了“四区一城”的文旅新格局。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莫干山迎来了220万的游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达到了11%,其中入住游客70多万人。
在“洋家乐”业态引领下,德清正以“国际化”为标准,撬动“旅游+”的乘数效应,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无边界的体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