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智慧快餐 字刚如其人 老友晋瑜 旅途“出片”记 火车的故事 读书会里的志愿者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11-02

老友晋瑜

乔叶

收到《从夹缝到通途》这本书后,一打开扉页,我就看到了晋瑜洒脱的题签:“乔叶老友雅正”。“老友”这个词让我不由感慨:和晋瑜确实是老友了。老,意味的是岁月,友,意味的是情谊,而将这二者叠加的粘合剂,毫无疑问就是文学。

与晋瑜相识多年,已记不清见过多少次,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文学会议上,有意思的是,她在现场的存在感并不强。回想起来,无论场面多么热闹,她好像都是偏于沉默的,沉静的,沉潜的,这也许是因为她总是在沉思中。她的声音一般都会在稍后一段时日响起:她的采访,她的评论,她的探讨,她的推荐……喧嚣过后,沉思者的声音会显得格外清晰。《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倾谈录: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等皆如是。

现在,她关于70后作家的声音汇集在了这本书中。

《从夹缝到通途》,这书名并不是取自书中某篇,应该是晋瑜自己对70后作家的形容或定位。前些年我也曾被人反复问过作为70后是否觉得尴尬,我说我不觉得。夹缝中我不觉得是夹缝。人家看着像是夹缝,我却没有什么压迫感,甚至觉得还挺防风的。所谓通途,我也不觉得顺畅宽展,因为看着没有障碍的平坦也可能是戈壁或荒原。所以,都有相对性。但我也很理解晋瑜的角度。作为一个有总体性视野的观照者,这是她的立场,也是她的温度。

李洱在推荐语中说:“她对话式的批评既是对作家的提醒,也为中国文学保留了鲜活的史料。”张莉在推荐语中说:“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史,每位作家都是鲜活的,他们在对谈录里诚挚表达着对当代文学生活的理解。”我注意到两位都提到了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也都有“鲜活”这个词。

鲜活何来?因为现场感,因为见证,更因为相伴。

晋瑜把她和作家们的关系形容为“并肩策马,相伴一程”,其实,何止一程?这么多年来,尤其是对于同代的70后,她相伴了一程又一程。仅看这本书的目录就可见一个大致的文学版图: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湖北,山西……有趣的是,这十八位作家里,有多人还属于地域流动,比如魏微从江苏到广东,葛亮从江苏到香港,弋舟从甘肃到陕西,张楚从河北到天津,田耳从湖南到广西,黄咏梅从广东到浙江,王十月从湖北到广东,我则从河南到北京。在访谈中可以读出,晋瑜心里似乎有一个性能极其稳定的雷达,作家们无论迁徙到哪儿,都在晋瑜的关注区里。她细致地梳理和归纳着他们的生活、创作以及与文学相关的一切动态,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纯善和友爱。因了这纯善和友爱,所以即便是她的质疑也是温和的,是柔软的刺,让人警醒却不疼痛。

文学这条长路,幸有她这样的老友相伴。那就继续相伴着走下去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