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观演团参加粤剧妆造工作坊
■马勒交响曲全集——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音乐会
马一与马三存在许多连接点,共同见证了青年马勒作品成熟化的过程。马一的自由表达空间较大,捷杰耶夫也充分利用这一点,以强弱对比构建出了一个丰满的巨人形象。而马三则胜在对作品的完成度,马林斯基基本保持了其稳定性,并将其铜管增加了一份含蓄与柔美,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绝美对话以及马勒的磅礴精神世界。下半场乐队在马九中乐团去除其引以为傲的厚重且粗暴的铜管,反倒迸发出了马林斯基以往未能呈现的弦乐及木管的绚丽色彩。音乐在静默中终止,但仿佛并没有结束。 ——张天晨
■英国合奏团音乐会版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
假声男高音在当代最能还原巴洛克时期所追求的英雄的纯净典雅之声。里纳尔多的演唱者既能在音准与气息控制上无可挑剔,又能融女高音的穿透力与男高音之相对宽而厚的特质为一体,对颤音的处理也很老到。巴洛克乐队虽音量薄而轻盈,却仍能在“复仇女神的蛇”段落迸发出强烈的张力与戏剧性。第二幕的羽管键琴solo,对即兴段落的处理与句子节奏的把控比技巧更吸引人,毕竟羽管键琴琴键窄键盘轻,比现代钢琴技巧上简单不少。 ——许子卓
■【扶青计划】舞蹈剧场《春之祭》
舞台上空飘浮着层层阴暗的,又仿佛泥土般棕褐色的丝缎,似天空也似土地,似乎是神话传说中天地混沌为一的状态。在最中间凝聚成了一块巨大的“祭”石,一种恐惧、神秘且具有吸引力的氛围逐渐扩散开来。巨石陨落时所带来的强大压迫感,与舞者们一点一点震颤地起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的渴望在这一刻完全勃发。也许,对生的极尽体验或者对死的无畏抵抗,才是生命的真谛。 ——张岚月
■西班牙国家舞蹈团 芭蕾舞剧《堂·吉诃德》
以精妙绝伦的独特视角,将塞万提斯巨著中一闪而过的爱情故事——基特利亚与巴西利的悲欢,淬炼成一幕充满烟火气与生命激情的舞蹈诗篇。舞剧以炽热的弗拉门戈为底色,舞者的肢体宛若人形乐队,以精准的节奏敲打观众的内心,并融合古典芭蕾的严谨线条,在吉卜赛营火的跃动与飞舞中,让爱情与自由成为真正的主角。整个作品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西班牙风情画卷,当骑士沦为配角,巴西利与基特利亚的舞步才是全场最炽热的诗篇! ——陈衍希
■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 话剧《妈妈》
两位演员,简单的舞美,流畅的叙事,像是在90分钟内读了一篇睡前故事,一部真正做到了小而美的作品。MAMA讲述了在人与人逐渐疏离的城市里,跨越年龄与背景的两位女性如何走进彼此的世界,两颗心如何慢慢靠近相互治愈。这些细腻的感情流淌在对白间,既有属于女性间隐秘的共情,也有人类所共同经历的爱与痛苦,相信这个故事能触动你内心的某处。妈妈,可以是一个具象的人,可以是一个符号,可以是命中注定的,可以是自我选择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她,像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的栖息地。 ——苏楷晰
■上海昆剧团 昆剧《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
从陶渊明的洒脱到武将的忠烈,再到李杨的深情,每一折都像在历史长河里打捞故事。最难忘的是罗晨雪在“月宫”中跳《羽衣三叠》的片段,水袖轻扬间,仿佛真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吴双饰演的陶渊明醉态可掬中自有一番风骨,让人看到昆曲的生动亲切。这出戏没有刻意迎合现代审美,却用扎实的功底、精致的细节,让我们这些年轻观众彻底沉醉:原来传统从未远离,它一直在等懂它的人。 ——张子倩
■香港进念·二十面体 广东话黑色话剧《唔讲得》
什么是真的?当发现关系原来是靠谎言搭建,当争吵过后只剩精神废墟,该继续掩盖还是直面真实?亲密关系中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那场谜一样的“到底是谁去世了”的“意外”被层层包裹,每一层都包含着“不可说”的秘密。到底是清醒还是沉沦,真假虚实,时空交错,生活就如同梦一场。舞台上坚硬的黑色台阶与家具似乎也隐喻着亲密关系中的隔阂与紧绷。我们也许也在那里:在谎言与真实的夹缝中,在沟通与沉默的边界上,在爱与伤害的纠缠里。 ——黄洛伽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昆剧《盛世红妆》
本剧开场便以太平公主做了千年孤魂,唯一心愿是再见上官婉儿,给人以巨大的情感震撼,使仅约150分钟的昆剧有了讲述一个深刻而完整的历史故事的可能。十场间,基本维持戏曲简单布景的传统,以灯光转换渲染情绪氛围,两层移动鎏金屏风塑造舞台空间的纵深感,上方的星斗则配合情节,彰显其下主题在时空流转之中总是如一。——潘婉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