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朽宋词诞生记》 《一千颗番茄和一只青蛙的绿色奇迹》 《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 试着追踪张怡微的笔意 《江南风俗图录》:重构百年江南烟火图景 古老传说的新生命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5-11-02

试着追踪张怡微的笔意

◆ 祝淳翔

祝淳翔:上海图书馆参考馆员

翻阅张怡微最新散文集《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书名自带诗意,内容却并不一味抒情。

书分四辑。辑一与书名同题,内容与她在宝岛台湾的求学生涯有关,第一篇《余荫记》写她由导师王安忆带领赴台交流,在那边分别受到散文家余光中、小说家骆以军和随笔作家李炜的照拂与影响,文末点题:创意写作者是一群试图复现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的人,他们通过文字,可使读者感受艺术世界或文学的余荫;第二篇篇名即书名,相当于书眼,写她与对岸的青年小说家许舜杰之间的友谊,以绵密的行文,编织一段段彼此人生际遇,在多次交汇时擦出灵感的火花。作者佩服他在小说艺术领域的高造诣,每每自叹弗如,实则是激励自己,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后面几篇似曾相识,分别是她在台北的获奖散文以及两本散文集、小说的前言、后记。信息量亦巨大。本辑末篇是一则小结,篇名“你跟上了一条好运的船,就跟下去吧”,来自海明威《老人与海》(余光中译本)里的一句,揆其文意,似是向曾经帮助过她或释放过善意的人们道谢、告别,引文颇长,有些话虽未曾讲出,意思尽在其中。

辑二“我自己的陌生人”,名称来自多年前的书名,总数二十篇,前七篇多长文,围绕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述及与上一代,乃至再上一代的交往、交流,作者记忆力强,文字表达能力更强,且生性敏感,故将生活中种种不如意,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破裂等事,一一传递出来,笔端看似轻松,却在这轻松的笔调中,让人分明读出心情之沉重,一读再读,总为之掬一把同情的泪;其后有几篇精选自近两三年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抒情散文,初读时已留下深刻印象,如《走江湾》,短则短矣,却寥寥几笔就将住所附近的江湾老城如万安路的静谧、三观堂的历史变迁,乃至逸仙路高架下的花、新江湾湿地公园的和谐景观巨细靡遗地呈现出来。而《行走的形式》既写眼中所见,也谈心中所感;既有本地风光,也有远至澳门、广州的街景和其中的人……作者悟出,“行走,就是在凭借自己的方向寻找生活的形式,与工作有关,与情感有关。有些场景,原先是隔膜的,走走就成了参与,就走过了远近的界限。有些人,原先是无话可说的,说着说着,就成为情景中人,成为记忆和召唤”。这感悟是通透的,从容的,平等阅世,境界高妙,堪称Citywalk文学里的典范之作。《新村与我》是长篇演讲稿,将学术性与故事性熔于一炉,既有一己经验又兼具书本知识,深入浅出,在我似乎不很有限的阅读经验来看,也是不可多得的实验性文本。此外,《播客与我》《照相馆往事》等,都是熠熠闪光的好文章,很耐读,富有文学感染力。

辑三、辑四都是书评,前者“谁是问津的人”主打西方小说(也包括两篇越南、印度作家的英语小说)评论,张怡微总能谈出独到心得,尽显学者风范。譬如她分析美国作家麦卡勒斯、安妮·普鲁,品读新西兰作家菲奥娜·基德曼之时,采取全景式泛论,在总结作品主题的基础上,指出其文学特质,属于外科手术式的文本细读,剖开肌理,直击要害,似庖丁解牛般酣畅淋漓,又似侦探破案般拨云见日。后者“我想抓住那道光”针对韩国小说,辑名来自对金爱烂小说的评论。而本辑中篇幅最大、用力最深的则是评价去年的诺奖作家韩江的作品,张怡微敏感地发现了其作品善用颜色,背后自带哲学蕴涵,继而委婉地指出,“三十多年来,韩江小说中的颜色越来越单一,越来越黑白,白的层次也越来越丰富……”“我反而更加怀念《植物妻子》时期的‘燃灯’与‘红花’”。之所以能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因此颇具说服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