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9日 星期日
哪些行为属于走私 日结180元招客服兼职? 反正他一样被人骗,不如我来骗 将“红烛精神”化为照亮灵魂的灯塔
第15版:新民法谭 2025-11-08

将“红烛精神”化为照亮灵魂的灯塔

提篮桥监狱民警胡鹏:让更多黑暗中的人重回光明

胡鹏的成长轨迹是“红烛精神”的生动写照 受访者供图

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上海提篮桥监狱,见证着时代变迁,也守护着一方平安的底线。在这座高度戒备的监狱里,全国先进工作者、提篮桥监狱民警胡鹏用近20年的坚守与智慧,将“红烛精神”化为照亮迷途灵魂的灯塔,诠释着新时代监狱人民警察的使命与担当。

日复一日直面危险

年复一年耐心坚守

走进提篮桥监狱二监区,空气里有些沉重。这是整个上海监狱系统中风险最高、管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对胡鹏和他的战友而言,每一天都是对意志、勇气和智慧的极限考验。

2000年,怀揣警察梦的胡鹏穿上警服,却在现实中遭遇了“狱卒”这类称呼带来的刺痛与失落。师傅的一席话点醒了他:“医生医的只是人的身体,我们监狱警察医的可是人心。”前辈用“不抛弃、不放弃”的实际行动,让他深刻理解了“平安建设守夜人、人格矫治引航员”的深刻内涵。他逐渐明白,这份职业的伟大,在于“守着黑暗,是为了让更多黑暗中的人重回光明”。

2023年,监区收押了一名习武多年、性格暴戾的罪犯。初入监时,他充满对抗,坚信自己蒙冤,动辄因小事对同监犯人大打出手。面对这块“硬骨头”,胡鹏和团队没有退缩。他们为他量身定制转化方案:专业心理评估拨开迷雾,法律与道德教育重塑认知,更关键的一步,是引导他参与针对暴力犯的戏剧矫治项目。当他在舞台上扮演受害者,亲身“经历”那些施加于他人的痛苦时,坚冰开始融化。

在长达半年、156个小时的个别谈话和320课时的系统矫正后,这名罪犯终于低下了头,承认罪行、服从判决,甚至开始主动劝导他人。

这样的案例,在胡鹏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并非孤例。他们成功转化了192名暴力高危罪犯。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直面危险,是年复一年的耐心坚守,更是将“火山口”变为“再生地”的勇气。

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

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

如果说直面危险是监狱警察的职责所系,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改造罪犯,则是摆在胡鹏面前更核心的课题。“仅凭一腔热血和严防死守,无法触及犯罪根源,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和专业智慧。”胡鹏说。

胡鹏牵头负责的“正心工作室”,成为他实践和推广先进改造理念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他和团队扎根一线,坚持“边学边干边提炼边总结”,完成了从实务到理论,再反哺实务的良性循环。他们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暴力风险评估量表以及研发的十余项“靶向治疗”矫治项目,让暴力犯改造从经验走向科学,从事后处置走向精准预防。这套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评估—管理—矫治”一体化改造“上海经验”,不仅在司法部获得认可,更走向全国,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这是胡鹏和同事们始终秉持的工作宗旨。他们努力将改造工作从高墙之内延伸出去。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人;联结社会力量,以情感人,唤醒罪犯内心深处被罪恶蒙蔽的良知。同时,工作室还主动走进社区、学校,参与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法治宣传,为预防犯罪、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回望来时路,胡鹏用“坚守、坚定和坚持”来概括。坚守的是献身监狱事业的初心;坚定的是“改造人”的核心理念;坚持的是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胡鹏的成长轨迹,正是一代代上海监狱干警“红烛精神”的生动写照——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本报记者 陈佳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