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强等人开发的“榴侦探”系统开启榴莲“明盒”时代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2016年,福建小伙王佳强在留英第8年拿下了英国剑桥大学工程运筹学博士学位。他想到了未来的无数种可能,但无论如何也不会预料到,9年后的自己成了一个“卖榴莲的”。
长期以来,消费者选购榴莲难免会遇到个大肉少的“刺客”,即便是有经验的种植师傅,也只能通过“一看二摇三闻”的方法,掂量个大概。受地铁安检启发,王佳强和伙伴们开发水果三维无损检测系统,取名为“榴侦探”,就像给榴莲“做CT”,把“盲盒”变成了“明盒”。在本届进博会的市舶士榴莲展台,“榴侦探”无损智检系统流水线模型一亮相就火了。背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榴莲们的“体检报告”:果肉有几房,是否有虫子入侵,清晰可见。食品“黑科技”的魅力,让第一次带队参加进博会的王佳强,口袋里塞了好几盒润喉糖。
古代“市舶”的启发
出生在海边小城福清的王佳强是愿意尝新的人——本科就读于国内一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读到大二,他觉得实在不是兴趣所在,于是选择去英国留学。从全英排名领先的南安普顿大学计算机专业,到剑桥大学科技政治学硕士,再到工程运筹学博士,一路读下来,始终在跨界,也让他得以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看世界。读书时,他和几名同学创过业,通过做贸易赚到过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也经历过不小的风浪。博士毕业后,他辗转各个机构,从事高科技行业风险投资,也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
2021年,关于家乡福建的一条新闻激发了灵感——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一个词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市舶司”。泉州保留着的市舶司遗址是中国古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海外贸易的精髓就是要锚定那些当地独有的“宝藏”舶来品。
又有一则信息跃入视野——2011年,马来西亚开始向中国出口冷冻榴莲产品,2019年起对华出口冷冻整颗带壳榴莲,当年榴莲首次超过车厘子,成为我国进口水果销冠。中国也成为马来西亚榴莲的最大销售市场。王佳强嗅到了商机。2021年,市舶士集团成立,同年8月,第一个货柜到达宁波北仑港。
“是剑桥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帮忙牵的线。”王佳强笑道,榴莲的品牌名称“市舶士”,源自“击中”王佳强心灵的古老海商文化,也藏着小小的骄傲。“市舶?博士?都在里面了。”博士组建的团队中,有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毕业的“学霸”,也有大专毕业一路在商界闯荡的良将。学历不是唯一,但一定要愿意尝试新的事情。
一则好评引发思考
故事的开头总是踌躇满志,波折也总是转瞬而来。由于电商渠道尚未打通,卖空第一个货柜足足花了10个月。更由于榴莲的“盲盒”属性,第一年里,“货不对板”引发的差评和退款给公司运营带来不小挑战。榴莲按照品质不同,定价差异很大。“房数”,也就是一个榴莲包含几瓣果肉成为很重要的考量标准。差评的抱怨大体一致,真正“刺痛”王佳强的,是一段来自上海妈妈的“好评”——“榴莲品质很好,虽然只有3房,但我的三个孩子正好一人一块,他们很喜欢。”“事实上,那位妈妈买的是A级果,意味着这颗榴莲应有5房果肉。太丢人了!不能因为顾客善良,反而让人家受了委屈。”王佳强说,也正是这则好评,促使他改变。
“一个笑话说,如果你拎着榴莲过安检,安检员的表情可能会出卖这颗榴莲的真实情况。”王佳强说,受到这个网络热梗的启发,他拎着两个榴莲上了杭州地铁。得到工作人员允许后,他第一次在屏幕上见到了榴莲内部的模样。虽然精度欠佳,但这次尝试告诉他,这个方法值得一试。
进博促成跨界合作
进博会,给了王佳强成功的可能。今年是王佳强首次以展商身份参展,但作为专业观众,他已来了三次进博会。在第六届进博会的一个论坛上,他遇到安检设备供应商同方威视。双方一拍即合,尝试为榴莲定制“专属CT”,将低辐射、高清晰的数字影像技术运用于榴莲品质检测。
经过近一年打磨,“榴侦探”无损智检系统上线。一颗榴莲被放置在容器内,2颗一组,仅需24秒就能在机器中完成一次“转圈舞”。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对榴莲内部结构进行360°成像,如同为榴莲打造透视视角,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基于海量榴莲品质数据训练模型,对CT图像进行多维度解析。果肉有几房、每房有多重、果核是大是小、是否有“烧果”、最大横截面多少、是否有虫害、是否经历过化冻又复冻的过程……13项指标,共同构成一份完整的“体检报告”,形成全面的品质评估报告。
迄今,12万颗榴莲检测数据验证表明,“榴侦探”系统品质分级准确率超过98%,较人工检测准确率提升40倍。“房数”检测准确率达到99.8%。
在市舶士位于宁波的智慧榴莲中心,一批批榴莲经过“体检”,由人工贴上身份标签,再分级售卖。唯一人工环节也会偶有误差,让王佳强体内的“工程运筹学”基因又跳了出来:“将来,从送检到标签,都全自动完成。”如今,市舶士集团与中检溯源集团共同构建“从树梢到餐桌”的质量追踪体系,并推进溯源码与“榴侦探”身份码合二为一。王佳强透露,公司也正在打通线上销售和物流平台,顾客的一个评论,都能被大数据精准捕捉,并追溯至生产源头。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件很帅的事”。为此,在他的数字名片上,“AI-powered”(AI驱动)特意被印在醒目的位置。
他将下一个“体检对象”定为青花鱼——用CT技术帮鱼肉“拔刺”,制成鱼肉制品,让婴幼儿吃得更放心。除了看中青花鱼的营养价值,更是出于一个父亲对刚满周岁女儿的宠爱。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