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游苏韵十三园 秋江归棹图(中国画) 师者风范映清溪 伟哉,芦天苇地 小巷里的老张 回到塞万提斯的文学原乡 难忘母校南模
第14版:夜光杯 2025-11-18

难忘母校南模

徐志啸

我是1961年小学毕业考入南模中学的,至今已六十多年了。

记得刚考进南模,拿着录取通知书步入校园时,校门口一排长长的黑板报和玻璃橱窗深深吸引了我。我饶有兴味地仔细阅读全部内容,浏览了橱窗内琳琅满目的奖杯、奖状和锦旗,十分惊讶于这所心目中的模范中学竟有着如此辉煌的校史,有着如此众多出色的校友,他们的杰出榜样在我尚显幼稚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我当时就暗下决心,要以学长们为榜样,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将来也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初二下学期,我曾有意识地关注高三学长的动态,多次往高三年级的教室走廊跑,走廊里贴满了全国各类高校的招生海报,这对当时的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后来,从老师们口中得知,这些学长中很多人考上了北大、清华、哈军工、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

大约我初三时,南模高三学生参加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取得了第二名、第十七名和第三十四名的好成绩,其中后二位分别考进复旦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多么实在的榜样激励啊!

正由于在南模初中阶段,深受这些榜样激励,我才会在十几年后恢复高考时,毅然以30岁的“高龄”,与应届生坐在同一个考场,去博取大学的入学资格。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幸运地获得了恢复高考后第一届(77级)本科录取通知书,成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学生。又或许是当年南模优秀学长榜样激励的缘故,1979年,我又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研究生入学考试,幸运地成为中文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又在导师陈子展先生的推荐下,考上了北大博士生。

在南模三年的学习生活,不光给了我勇于搏击的榜样力量,还让我懂得了不少人生的道理。最典型的,教我们俄语的施一德老师曾经说过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学们学习俄语的兴趣不太大,施老师告诫我们,学好一门外语就等于掌握了一个人生的武器。这话深深印进了我的脑海。初中三年,三位执教我们班俄语的老师,都推荐我参加南模每年举行的外语背诵竞赛(每班一人),我有幸获得了优秀奖。十多年后读研究生时,我把俄语作为第二外语,顺利地通过了复旦硕士生和北大博士生的二外考试。不仅如此,正因为听进了施老师的告诫,我在务农时便开始自学英语,当时根本没考虑它对以后的人生会否带来益处,只是觉得学比不学要好。没想到,多年以后考研和考博,英语成了我的第一外语,成了人生道路上一个很实用的武器。更重要的,在我后来当上复旦教授和博导后,出访亚非欧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次讲学、开会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英语都派上了用处。

不进南模,或无今日。我庆幸自己有这么一段难以磨灭的人生经历。难忘母校南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