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丽
上海的传统文化有厚重的人文底色,徐建融先生倡导的长风雅集称得上是其间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桥古镇,清溪潺潺,长风楼隐于风物之间,自有一派悠远意境。九月下旬,徐建融艺术史学馆内,学者、作家、书画家欢聚一堂,畅叙艺术,交流心得。
乙巳年,几次承蒙陆伟老师之请,我得以走近徐建融先生,感受他对师者文化的坚守与践行的理念。
早春二月,我拜观徐建融先生在松江举办的“长风长青”艺术大展。彼时,既欣赏到长风堂主人与其弟子的笔墨情趣,也领略了江南文人画派的流风雅韵。在松江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近两百幅书画篆刻作品尽显华彩,更彰显出徐先生的文化号召力。
初夏芳菲时节,由李采姣教授主持的“中国画牡丹专题写生八人展”学术画会如期而至,徐先生特意为之撰写《春色赋》,其中写道:“一年之计,春风拂槛,则群玉山头,瑶台月下,叶有向背,花有低昂,絪缊相成,发为余润,而花光艳逸,晔晔灼灼,使人目识炫耀,心赏雍华。”
文辞典雅,意韵悠远,读罢只觉口齿噙香,心中不禁涌起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感动。李采姣所绘牡丹,皆有徐先生挥毫题跋,花叶俯仰之姿在笔墨映衬下,更显娇艳灵动。那半日,赏画座谈,与管继平、谢靖宇诸友相聚,感悟徐先生的师者文心,亦盼这满室春色常驻人间。
上海书展期间,笔者有幸获赠徐先生的《粉墨春秋》一书。这部戏曲随笔集是他利用“两余”时光创作而成——文章,是农耕、笔耕之余看戏、听戏的有感而发;图画,是读经史、作书画之余看戏、听戏的怡情遣兴。在徐先生笔下,孽海琼花、幽燕青衣、俊雅文生、英武小生等戏曲形象鲜活灵动,清新明慧与儒雅风流交织相融。花了一个下午时光静静翻阅,赏粉墨春秋里的戏台人生,感翰墨戏韵中的文化意趣,寻常心境也染上几分儒雅清醇之意。书中文与画融为一体,画作上的题跋更别具关怀之意:《春秋》《左传》《论语》等经典之句,皆被徐先生一一题于戏曲人物画作之上。
亲近徐先生的师友,均知他有一句座右铭——“思无邪,知圣述,行毋我,事随人”,作为与孔子同日诞辰的学者,他始终以“教学相长,反求诸己”的理念,践行着儒家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
浑朴古镇恰逢细雨,青石板路湿润滑爽。在长风楼外廊,听陆伟老师讲述老宅轶事,仿佛时光穿越,那些既遥远又真切的往事,渐渐在眼前清晰。徐先生亦在雅集期间畅谈,为众人阐述“世事人情”的真谛——正如这清溪之水,掬一捧在手,便能真切感受到风物的灵动与鲜活。而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师友学生的真诚,正是徐先生身上“师者风范”最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