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信息 心心相印
第78版: 2021-01-04

心心相印

王悦阳

心心相印展览中展出的历代名家刻印。

撰稿|王悦阳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篆刻艺术是先民文化、生活与智慧的承载,传承千年,延续至今。

印章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较于先前域外的玉质为载体、以图案为内容的印章,我们智慧的先民,在金玉装饰艺术达到极致的彼时,给印章赋以简朴而别开生面、蹊径独辟且基于实用的重要使命。印章最初以铜材为主,以文字为内容,其功用则出于征信防伪,是庄严、神圣,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凭信法物。自古上至帝王将相,或是军政工商,乃至于个人佩用,都体现为权力和信用的凭证。这特殊且不二的功能,下三千年至今,仍在我国乃至域外广泛沿用。

华夏民族是充满艺性的,即使实用之物,其中也无不赋以高妙的艺术属性。自甲骨、金文、小篆、缪篆、隶、楷等文字的不断渐进的演绎;汉以前作为书写载体的竹木简被魏晋纸张的发明所替代并广为使用;乃至各个时代、民族、区域的文化、审美因素和制作手段的不同,使印章有着应时、应需而产生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先后衍生出先秦诸侯七国玺、秦印、汉印、魏晋印及唐、宋、元印,印风鱼龙变化,各臻其妙,呈现出百花齐放、移步换形的艺术内涵。与此同时,印章艺术涉及印章、印谱、印材等多个方面。除了印章之外,古印谱和美印材也成为收藏家珍视的宝物。

近日,“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以中国印章发展历史为主线,汇集中国历代玺印与明清以来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来集古印谱和篆刻家印谱,以及以 “四大国石” 为主的珍稀印材,展品总数560 件(套),其中70% 以上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作为策展人,韩天衡先生亲为解说——之所以叫“印文化大展”,是因为这次展览囊括了印文化几大方面,比如:周秦两汉的古玺和明清文人流派印章,古代的印谱;又如:这次展览展示的精美印材——田黄、鸡血、荔枝冻、芙蓉、艾叶绿等等;以及历代名家雕刻印纽,其中包括圆雕、深雕、薄意等。

此次展览之所以称之为“大”,是因为其中珍贵的古印谱就有150 余部,周秦两汉的古玺印精品有130 余件;明清流派印章包括明代的文彭、何震、苏宣及清初的程邃、林皋等,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邓石如的皖派以及吴让之、徐三庚等,以及之后的赵之谦、胡匊邻、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名家印章有一百多方;珍贵美丽的印石也有一百多件,包括86 斤重的顶级鸡血石、800 多克的大田黄,的确能够称得上一个“大” 字。

展品除了数量之“大”,而更加突出的是展品级别特高,称得上是琳琅满目而难得一见。纵观大展,其展品之多样、品质之高端、学术之丰厚、规模之庞大,可谓空前,是一个具有重要的艺术鉴赏与学术研究双重价值的展览。正如韩天衡先生所言:“中国印文化里蕴蓄的文、史、哲的信息,则更是广袤浩瀚的……中国印文化以往每每被称之为‘小众艺术’,我们无需辩说,然其初,即是官民必备乃至不可去身的社会和大众的长物,历久不衰、生生不息,这确也是实情。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印文化而言,这一展览仅是豹之一斑,但是它对于爱印人乃至广大观众而言,也许是有着一斑窥豹的效应。”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