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80岁安藤忠雄的“挑战”
第62版:文化 2021-04-26

80岁安藤忠雄的“挑战”

易阳天/河西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 忠雄。图片提供/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光的教堂。图片提供/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永远的青春—青苹果。摄影/ 小川重雄

左图:法国巴黎证券交易所。 摄影/ 松岗满男

一只“青苹果”,一场展览,一位叫安藤忠

雄的男人,以及,一个关于建筑的梦。

撰稿|易阳天 河 西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空降下来一座巨型的青苹果雕塑,上面刻着“永远的青春” 字样。穿过拥挤的人群,这里有一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大型回顾展。此次展览主题:挑战。而“挑战” 与“自由”,正是安藤人生永恒的追求。

安藤忠雄因对清水混凝土的独特运用而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自学成为建筑大师,在过去50 年间,他设计了近200 项国际著名建筑,荣获包括建筑界“诺贝尔奖” 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正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展出的是中国迄今为止对安藤忠雄建筑设计生涯最全面的大型回顾展,通过经典建筑作品的再现,精致的建筑模型、详尽的设计手稿、书法篆刻,以及大量独有影片、旅行笔记和照片,回顾展全景展现了一代建筑大师的传奇人生及其对人生永不停止的挑战。

传奇:从拳击手到建筑师

享誉世界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1941 年9 月13 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今年正好80 岁高龄了,却依然活跃在建筑舞台上。

在建筑界,安藤忠雄是个传奇人物。他的传奇首先体现在他们一家人身上,他是双胞胎中的哥哥。双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东京开设北山创造研究所,从事企业经营顾问、商品设计。3 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得·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Rose Garden(玫瑰花园;位在神户市生田区)是在1977 年时,与弟弟孝雄所属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的。

安藤忠雄年少时家境贫困,童年在木工作坊度过。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 i Mode 研究班,Sem 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大多都是如今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

在成为建筑师之前,安藤忠雄当过货车司机,还是位职业拳击手。1957 年左右,16 岁的他开始练习职业拳击,仅1 个月就拿到职业拳手执照,正式比赛时的战绩是23 战13胜3 败7 平手。他正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1959-1961 年,他考察日本传统建筑。1962-1969 年,他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安藤认为二十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在24岁那年,他揣着所有积蓄——60 万日元,踏上了“说走就走” 的建筑体验之旅。他搭乘火车经西伯利亚铁路横穿欧洲,后经非洲返回日本。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罗马的万神庙等建筑都给予他巨大震撼,使他在后来的建筑生涯中始终追求着对光的运用。他说在这次旅行中他最大的收获就是“世界无国界、地球是一个整体” 的认知。最重要的还是打破一切边界,朝事物的本质发起挑战的勇气。在回程途中,已经身无分文的他不惜变卖手表、钢笔和相机,也要换取一次充实的印度之旅。这一路的旅行,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令他和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亲密接触。那时候,他的摄影作品就被使用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

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合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这次环游世界的建筑之旅,唯一遗憾的是,当安藤忠雄抵达美国时,他的偶像柯布西耶已于1965 年8 月27 日离世,他没能见到柯布西耶最后一面。

教堂三部曲

1969 年,28 岁的安藤忠雄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 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的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

住吉的长屋位于日本大阪的一条老街上,先天条件逼仄,宽度仅约4 米,进深却有14 米。狭长形的屋体在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下,被改造成为均等分的三段,中庭部分不但引入自然光,更是巧妙成为连接起居室及四周空间的必经之路,由此还原传统街屋热闹、彼此交互的生活情趣。住吉的长屋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令安藤忠雄在日本建筑界崭露头角。

80 年代,他参与关西周边地区(神户北野、大阪心斋桥)的商业建筑设计,90年代以后,参与公共建筑、美术馆建筑等大型计划。安藤忠雄因对清水混凝土、几何结构、天然光的非凡运用,以及将自然因素引入建筑的设计理念获得世人的高度认可。此后,安藤忠雄声名大噪,先后荣获众多世界大奖,1993 年获日本艺术院奖、2003 年文化功勋、2005 年国际建筑家协会(UIA)金奖,2010 年获约翰·F·肯尼迪中心艺术金奖、后藤新平奖、被授予文化勋章,2013 年获法兰西艺术文化勋章最高荣誉司令勋位, 2015 年获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勋章 ,获2016 年野口勇奖等众多奖项。特别是1995 年荣获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把10 万美元奖金捐赠予1995 年神户大地震后的孤儿。

建筑之于安藤忠雄,不只是具有单一功能性的物理空间,更是以特别方式与社会、城市、人与环境发生关联的媒介。安藤忠雄的设计融西方建筑理论与东方美学于一体,试图通过对空间的改造,令建筑成为城市中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在对建筑材质、几何结构和空间持续探索的同时,开创性地将光、风、水等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空间,其对自然元素的抽离提炼、对朴素建筑材质的偏爱,以及对光与影的精妙运用,洋溢着东方特有的“哲思禅意”。他对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追求为建筑注入特有的精神灵性,通过建筑传达的精神理念改变了传统人们对建筑结构、色彩、形式等技术层面的关注,将对建筑的理解提升到对人生价值和自由探求的精神层面,激发人们以哲学角度反思建筑的本质与真谛。

安藤忠雄最负盛名的作品,就是他的“教堂三部曲”: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风之教堂。

在复星艺术中心一楼,呈现了一座“水之教堂” 的原版复刻教堂。这是象征安藤职业生涯的三大教堂之一,其余分别是神户山腰的“风之教堂” 和建于大阪附近近郊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 充分体现了三种自然元素的融合——风、光、水,是现代风景利用清水混凝土打造出个性化空间的杰作。在水的中央,树立着一个大十字架,参观者都会安静地选个位置坐下,让自己心灵得到洗礼。这样的1:1 的复刻设计,保留了教堂的神圣与庄重。极具纪念碑的意义。安藤先生对自然元素的提炼,让人们被眼前的“雪景” 所震撼。这一首“冬季恋歌”,更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而二楼的“光之教堂” 让你可以近距离感受这座经典建筑。当人们还迷恋于安藤的每一部艺术作品模型的同时,一不小心真会错过最美的风景。安藤的另一经典“光之教堂” 躲在灰白墙面背后,有一束光“偷偷潜入” 混凝土结构。这是极简主义美学的胜利,这座藏匿于黑暗之中的混凝土艺术,在光影中寻找无限可能。毫无疑问,光对于安藤忠雄来说非常重要,他曾说:“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光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控制因素。我所创造的封闭空间大多来自厚重的混凝土墙,希望在社会中为个人创造立足之地。当城市环境的外部因素需要没有开口的墙体时,内部空间就必须尤其的充实且满足。”

确实,安藤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于几何学的深入应用,在神秘的教堂背后孕育神圣、庄严和肃穆的同时,光给了人们希望;又或许在安藤心里也有一束光是期望,这是艺术的最高升华。

感悟建筑的本质与意义

进入复星艺术中的三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历史的诉说,是一不小心会穿越的告白,更是座连接时间的桥梁。在众多古建筑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将记忆留存,并开拓出全新的现代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证券交易所。设计十分新颖独特,木质结构的精细呈现,远看似一座皇宫,又不失建筑的简约,在圆弧形笼罩下,半包围结构完美呈现。这座建筑设计不失古典之美,又简约大方。

在三楼的放映室可以看见一座直岛美术馆的“诞生”。这充分体现了安藤忠雄的设计以“自然、建筑、艺术共生” 的概念为基础,这座美术馆保留了直岛的自然景观之美,对自然的破坏降至最低。从图纸的创作到项目的改造,再到几何项目结构和光影的切割,感觉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了解设计背后的故事,会更加深刻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一个美术馆里,会有更多对世界的感悟。同时特别好奇这样的一个艺术作品的形成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从无到有,从一张图纸改变生活,改变精神世界,安藤先生完成了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同时,也让人们感悟建筑的本质与意义。

安藤今年80 岁了,而空降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这只青苹果则寓意着青春,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这是安藤留给自己生命的宣言,不被任何困难打倒,生命被给予挑战。最让人惊叹的是他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命运考验他,他挑战着自己。不向病魔屈服。在身患癌症之后,他依然活跃在建筑设计的舞台上。他能够奇迹般的战神病魔,源于他不服输的心态,还有敢于挑战的那颗心。这坚不可摧的韧性,正是他以战斗者的姿态去迎接每一次挑战,才会有如此强悍的自己。这或许和他年轻时当过拳击手有着密切的关系,随时准备随时出发,不屈服,有斗志,这就是安藤忠雄对于生命的诠释,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看安藤忠雄的建筑回顾展总有种声临其境的感觉,从精神层面再到生命气息,感悟他创造的艺术生命是如此栩栩如生,感悟生命之光的穿透力。人与自然共舞,充满生机。他设计的教堂是神圣的象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种对艺术渲染的爆发力。从远处凝望再到近处的仔细观赏,安藤的作品从细节出发,从理解力角度出发。安藤一直强调自由,渴望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设计出真正自由的建筑。

读报纸首页